第220章 提出建议(1/1)

好书推荐:

安月耐心地解释着。 春枝听了,有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原来如此,那我们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 安月边吃着饭,边思索着:“嗯…目前的材料已经足够,况且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着做,能不能制成还得再等几日才知晓呐!” 春枝一直很好奇这个问题,于是终于问出口:“小姐,你是如何知晓这些东西的?” “诶!此事说来也是巧合,之前我连续高热几日险些死去。” “但在我昏睡这几日,梦到一个世外高人,她对我点拨一二,现在脑子里就莫名其妙多了这么些记忆。”安月脸不红,心不慌的说着。 春枝听后,整个人惊住了。 安月自顾自的吃着饭,见春枝一动不动。 她抬起夹菜的手,在春枝眼前晃了晃,喊道:“你这咋还走神了?” 春枝激动的问道:“小姐,您方才说的,可是真的?” 安月嘴里嚼着菜,点点头:“当然是真的。” “要是春枝能被高人点拨点拨就好了。”春枝气馁的看着自己碗里的饭嘀咕着。 安月安慰着春枝说道:“这种事,讲究的是一种机缘,不是谁想得到神明的眷顾就能得到,你说是不?” “小姐说的,也对着嘞!若是人人都能被高人点拨,岂不是世间再无苦难。” 安月给春枝夹了一筷子菜,微笑着对她说着:“嗯,这个道理,春枝还是懂的。” “哦,对了,春枝,等咱们午睡醒来,你从井里担着水,去给麦地浇浇水。” “小姐,咱们的麦地春枝还不知在哪儿呢。” “那我带着你去,下次便知晓了。” “好的,小姐。” 没一会儿,两人用过午膳。 她们还是和往常一样,春枝清洗着碗筷,安月就清扫着伙房。 然后,去东耳房里喂完蚕宝宝,这才回各自的屋里,躺着午睡一会儿。 安月躺在床上,自己给自己扇着扇子,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她仔细回想着,上次下雨还是在安庆哥哥大婚之前,那时还在正月里,距离如今已有三个月之久。 安月想下午去村长家一趟,劝劝村长组织村里的男丁,在村里多挖几口深井。 如今水田里的水已经快干得见底,再这样熬着,不出半月,村里人连用水都要成问题。 安月想着想着,竟已不知不觉睡着了。 ——三刻钟过去。 安月与春枝都自然的醒来,她们洗脸醒醒神。 春枝开始去伙房里拿木桶和扁担,安月拿着背篓和镰刀。 她转头对春枝说道:“春枝,你先担水两桶水,给黑土地里的蔬菜浇上水。” “我先去西边土坡上割几片芭蕉叶,一会子咱们去老宅装些草木灰,给小麦施施肥。” “好的,小姐。”春枝说完,便担着水桶朝水井边走去。 安月拿着背着背篓,拿着镰刀往西边土坡走去。 没一会儿,安月割了芭蕉叶垫在背篓里,在老宅里装了满满一背篓草木灰,春枝也浇好黑土地里的菜。 春枝担着两桶水,安月端着一盆水,背着一背篓的草木灰,径直朝黄土地走去。 来到黄土地。 这次看到的小麦,已经是青绿色了。 安月抓起草木灰,轻放在距离小麦根部的寸的位置,春枝再沿着小麦根部浇水。 就这样,安月背篓里的草木灰很快就撒完。 撒完草木灰后,安月又蹲在麦地里割猪草。 而春枝则是从水井里担水到麦地,安月割满一背篓猪草后,快速走出麦地对春枝说: “春枝,你一个人在这儿浇水成吗?我得去一趟村长家。” 春枝提着担来的水,弯腰浇地说道:“小姐放心吧!春枝没问题。” 安月背起猪草还不忘嘱咐道:“春枝,你若是累了,就回家歇一歇。” “好的,小姐,您去忙吧!”春枝抬头冲安月笑了笑,又继续弯下腰浇着地。 安月背着猪草,朝村长家走去。 一路上,安月发现地势高的麦地,在中午这会儿已经卷叶。 很快,安月来到村长家大门口。 咚咚咚。 “谁啊?”一听便知是秦氏的声音。 “叔婆,我是月月。” 大门被打开,秦氏笑眯眯的说着:“月月,这是打猪草路过呐?” “叔婆,月月去麦地干活,顺便割一背篓猪草。” “快把背篓放在屋檐下,进来喝点水。”秦氏笑颜着给安月倒水。 “叔婆,叔翁在家吗?” 秦氏倒了一碗水递给安月,柔声对安月说道:“你叔翁一早就出门了。” 安月端起碗,咕噜咕噜的喝了几口,又继续问道:“叔翁可有说何时回?月月想找叔翁商议一件事。” “这叔婆也尚未可知,不过月月找他是有何事?你简单同叔婆说说看,看看叔婆可否能帮上忙。” “这事儿,事关咱们整个村的大事。” “叔婆,咱们百里村一连着,已经三个月未下一滴雨,村里的水田都快干的见底了。” 秦氏却不以为然的笑了笑,说道:“月月,咱们百里村以往也有过这种情况,三两个月不下雨也是常事,但从来没有闹过旱灾。” “叔婆,这次不一样,你去看看那些梯田,有的梯田已经开始干裂,水田里的水也逐渐开始见底。” “月月是这么想的,现下村里人的农活,都已经忙得差不多,叔翁这时候正好可以组织起人手,在村里挖几口深井,以备不时之需。” 安月说完,又端起碗喝水。 喝完碗里的水后,她放下碗,低头说道:“其实吧!这事与月月的干系倒也并不大,月月家中已打有深井,自然也没什么好愁的。” 安月顿了顿,又继续道:“只是万一遇到几十年一见的旱灾,咱们也得有应对之策不是?” 秦氏转头看了看院子外面,神情里若有所思。 她表示肯定的点点头:“月月所言,也不无道理,事先做准备,总比到时人心惶惶要好。” “只是这挖深井一事,事关村里多户人家,还要与村里人共同商议决定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