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苏绰:天纵奇才(1/1)
535年,三月,长安。 现在的关西虽然破败凋零,但这里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龙兴之地,上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正如当年薛孝通对贺拔岳所说:六郡良家之子,三辅礼义之人,绝不逊色于幽并之骁骑和汝颍之奇士。 这里的六郡指的是汉朝在关西所设的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个故郡,三辅指的是长安近畿的京兆、冯翊、扶风三个地区;幽并指的是河北幽州和山西并州,汝颍指的是洛阳东南的汝南和颍川两郡。 薛孝通的老家在河东,所以他严格来说也属于关西人士(这里的关指的是函谷关,不是潼关)。当年正是由于他的建议,贺拔岳才下定决心组建关陇集团跟高欢分庭抗礼,之后一路发展下去,最终演变成东西魏的分裂。薛孝通本人博学多才,而且又跟宇文泰兄弟相称,关系非常好,此时本应成为宇文泰最合适的助手。 无奈造化弄人,当年贺拔岳的左丞和右丞如今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薛孝通本来作为贺拔岳的代表留在洛阳,但由于他跟前皇帝元恭走得太近,所以在元修即位之后很受排挤,被踢出洛阳扔到定州的常山郡当太守。等元修逃亡长安,两魏分裂之后,有人去向高欢告状,说都是薛孝通这个家伙暗中撺掇,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高欢当时也正在气头上,下令把薛孝通抓起来押到晋阳,他要亲自审问定罪。 当时很多人都为薛孝通捏了一把汗,但薛孝通本人却依然神情自若,完全没当回事。他见到高欢之后,毫不隐瞒,大方地承认了自己的言行,但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国家社稷考虑,绝没有半点私心。 薛孝通说得理直气壮,毫不胆怯,反正我是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办事,你要杀就杀好了。 高欢很钦佩薛孝通的正直和坦诚,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把他放在薛孝通的位置上,也不可能坐视朝中出现可以一手遮天的权臣,势必会想办法进行制衡,这都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稳定。 于是高欢当即拍板,不再追究以前的事情了,薛孝通被无罪释放。 但高欢也非常担心薛孝通跑到关西那边帮助宇文泰,因此他没让薛孝通回去继续当地方官,而是把薛孝通作为宾客留在身边,一方面是作自己的顾问,另一方面也是时刻盯着怕薛孝通跑了。 薛孝通回不来,对宇文泰而言是非常大的损失。他现在手下虽然不缺武将,但有能力的文臣谋士并不多,能够跟他对上话共同商讨军国大事的更是凤毛麟角。 宇文泰最早任命的两个尚书之中,毛鸿远已经在去年去世了,现在西魏的内政事务主要依靠周惠达来主持。平心而论,周惠达也是个很出色的内政人才,大部分事情处理得中规中矩,效果很不错,整体评级也可以给到优秀,但他本质还上是个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总有一点儿守成有余开拓不足的感觉,站位不够高,在改革和创新方面略有欠缺。 西魏政权现在还处于搭架子打基础阶段,除了要对付高欢之外,让宇文泰头疼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流程制度、管理税收财政、监督考核官员、抓农耕促生产等等。他经常把周惠达叫过来一起讨论方案,但很多时候周惠达也没什么太好的主意。 宇文泰知道现在面临的问题都很复杂,没那么容易解决,所以也没有过于苛求周惠达。 但最近一段时间,宇文泰发现周惠达好像突然变聪明了,不仅能主动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对于自己临时抛出来的新问题,他也能很快给出解决方案。 最奇怪的是,周惠达每次给出方案之前都要先出去转一圈,说是要找人商量一下。 有一次宇文泰又把周惠达难住了,周惠达请宇文泰稍等几分钟,他出去一下马上回来。 周惠达带回来的解决方案极其完美,宇文泰也非常叹服,他的好奇心突然上来了,抓住周惠达问道:“周尚书你老实交代,最近到底是谁在背后给你出主意?” 周惠达也是个实在人,他老老实实回答道:“大丞相英明,其实给我出主意的就是去年你招过来的那个行台郎中苏绰(chuo)。” 苏绰是哪路神仙?居然还是我招进来的?宇文泰回想了半天,一点印象都没有。在周惠达的再三提醒之下,他才终于想起来是有这回事。 那是在一年前,宇文泰还是关西大行台的时候,他帐下的官员苏让被外派出去担任南汾州刺史。宇文泰为苏让践行之时说了几句客套话:“兄弟你高升了是好事,但没了你的帮助对我而言可是很大的损失。你们苏家人才辈出,要不你推荐几个有本事的人补偿我一下吧。” 武功苏氏自东汉以来就已经是长安一带的名门世家,背景深厚,有才能的人一抓一把。但苏让并没有胡乱推荐,他仔细想了一下,回答宇文泰道:“苏家子弟虽多,但有能力辅佐大行台平定天下的,只有我的堂弟苏绰。” 宇文泰其实也就是随口一问,关西世家子弟之中读书多有文化的人很常见,没理由你们老苏家能出个天才。但既然苏让很认真地推荐,而且现在府内正好也缺少办事的人手,宇文泰便把苏绰招过来担任自己的行台郎中。 之后宇文泰疲于处理各种事情,完全忘记了这档子事。 苏绰今年已经三十七了,他之前一直在家里读书,这是第一次出来做官。 行台郎中相当于大行台府的行政办公人员,主要职责是管理各种文书事务,对首次做官的人来说还算不错,但这个职位对苏绰而言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苏绰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文史百家基本上无所不知,而且他最擅长的还是算数这种偏理科费脑子的知识,行台府里的日常文件处理工作对他而言简直不值一提。 由于宇文泰的权力跟朝廷的权力基本上是重叠的,加上苏绰个人能力实在太强,一不小心就才华外漏,所以他不仅轻松搞定了所有职责内的工作,还经常去帮其它官署的人解决问题,制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例如,苏绰首先制定了行政系统内“朱出墨入”的公文制度,即朝廷下发的文件用红墨,下面上报的文件用黑墨。这条规则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也就是大家所熟识的“红头文件”。 后来周惠达也发现苏绰太厉害,于是一有难题就去找他咨询,基本把他当成了专用顾问。 周惠达这个人一心为公,非常重视人才,丝毫不担心新人上来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他一直觉得苏绰才华突出,但苦于没有推荐的机会,这次正好宇文泰问起这件事,于是便极力向宇文泰推荐苏绰,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让他当小小的行台郎中实在是太浪费了。 可惜宇文泰还是没有意识到他捡到了一个稀世的人才,他觉得苏绰只是一个能吏而已。既然行台郎中不能充分发挥他的能力,那就安排他去当着作佐郎吧。 着作佐郎是着作郎的副手,而着作郎相当于北朝的史官。行台郎中到着作佐郎只是岗位的变化,级别上并没有明显的调升。也许宇文泰认为苏绰这种读书人只适合搞文字工作,如果干得好的话,下一步提拔他当着作郎修修国史也就到头了。 如果是太平年代,安心写历史做学问也是个很好的事情,但现在天下大乱,苏绰又是个志向远大的人,当然不甘心整天对着书案皓首穷经。可惜现在时机未到,他也没有过多抱怨,在新岗位上依旧勤勤恳恳,工作得非常出色。 又过了几天,宇文泰忙里偷闲邀请各位公卿大臣去昆明池边上游玩,在路过城西一处汉代仓池故址的时候,宇文泰的好奇心又来了,他问大家道:“谁能讲讲这个仓池是干啥用的,有什么故事没有?” 结果他身边的那些文臣武将面面相觑,没一个人知道。 宇文泰有点小失望,正准备继续赶路的时候,突然听到边上有人小声建议道:“苏绰博学多才,要不大丞相你把他叫过来问问?”宇文泰觉得这个建议不错,正好看看这个新任命的着作佐郎是否合格,他立刻命人回去把苏绰叫过来。 苏绰对长安的历史了如指掌,这个小问题当然难不倒他。他到了之后,把此地的典故兴衰从头至尾给宇文泰介绍了一遍。原来这个仓池是西汉年间所建,池中有一个亭台,名叫渐台。王莽篡汉之后,天下大乱,不可收拾,最后叛军攻入长安,王莽逃入此台,为人所杀。 如果是别人,故事讲完也就完了,但苏绰绝不是只会掉书袋的私塾先生,他的胸中早就攒了一堆经世济民的韬略,他也希望眼前的宇文泰是个值得自己施展才能的好领导。所以苏绰并没有干巴巴地讲历史,而是从眼前的汉代遗址扩展到整个长安的兴衰,从长安的兴衰延伸到历代王朝的更替,再引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发展经济,如何选拔官员,如何教化民众等等,对历朝历代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的盘点。 宇文泰出生于武川边镇的鲜卑部落,少年阶段遭遇战乱颠沛流离,成年之后又戎马倥偬到处打仗,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家文化教育,对这些历史知识基本上一无所知,但他是个聪明人,很多关键之处一听就明白,加之苏绰的讲解又极其生动,宇文泰不知不觉就听入迷了。他让苏绰跟自己并辔徐行,一路上听着苏绰滔滔不绝的讲解,偶尔问上一两句,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昆明池边。 按说到了目的地,该休闲放松了,本来还计划在湖里撒个网抓几条鱼大家尝尝鲜来着。 可是宇文泰现在听得正在兴头上,完全没心思干别的。算了今天就放过湖里的鱼吧,所有人向后转回城继续上班,路上我还要接着听故事呢。 回来又听了一路,宇文泰还觉得不过瘾,他干脆把苏绰请到家里,吃了饭接着讲。开始的时候宇文泰还有一点儿领导架子,躺在床上听,后来苏绰讲到贤君明主应该具备的美德,比如宽厚爱人尊贤重士等等,宇文泰立刻不敢躺着了,心说再躺着我不就成了故事里的反面典型了么?于是他整理衣冠正襟危坐,跟个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听苏绰教诲。 此时苏绰的讲解重点已经放到了帝王的成功之道上面。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通过儒家学说来实现天下大同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但苏绰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儒家过于强调道德和自律,可以用来提高士大夫的个人修养,但如果拿来治国就有些理想主义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太高,根本不可能推广到所有人身上。 苏绰认为管理国家最终还是要靠法家思想。当然,早期的法家也有很多缺点,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过于繁苛,对百姓的压迫太重。但这并不能否定法家的可取之处,实际上,只要合理制定法律制度,屏弃掉过于急猛严苛的缺点,法家是富民强兵最有效的办法。 这种看法并非没有先例,比如当年诸葛亮一直用儒家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他治理国家的时候依旧采用法家的思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罪不惩,无善不显”,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被他依法处罚过的官员也都心服口服,没有半点怨言。 一个晚上的历史政治课下来,宇文泰不仅一点儿没困,反倒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虽然苏绰讲得很多东西他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但依然觉得很厉害。 上朝的时候,宇文泰还在回味苏绰说过的每一句话,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运气爆棚,捡到了一个不世出的政治奇才。 为了避免周惠达多心,宇文泰专门把他叫过来问道:“苏绰果然是个难得的人才,我打算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不知你有啥意见没?” 周惠达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为苏绰和宇文泰高兴还来不及,当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但宇文泰作为领导,还是要尽量平衡苏绰和周惠达的关系,毕竟周惠达老成持重,本职工作做得也非常出色,不可能让苏绰去抢了周惠达的权责。最终宇文泰任命苏绰为自己的大行台左丞,作为自己的第一助手参与各种军机要务。 大行台左丞是宇文泰本人曾经担任过的职位,当时的大行台就是贺拔岳。此时物是人非,身份转换,不能不让人思绪万千。现在宇文泰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西魏的大丞相,但他依然让苏绰来担当自己的旧职,这既是对贺拔岳的怀念,也表现出对苏绰的超级重视。 三十多年的积累和准备,苏绰终于有机会施展平生抱负,帮助宇文泰经营治理整个关西。 也正是有赖于苏绰和周惠达等人的不懈努力,西魏开始从一穷二白的战乱废墟中快速崛起,逐步具备了可以对抗强大东魏的人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