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邻居张家(1/1)
双方一番热情问候。 “哎呦,这是长筠长欢吧?” 陆父陆母见俩小宝喜爱的不行,立马从柜子里拿出大白兔奶糖一人给了一大把。 “来,吃糖。” 俩小宝就看向苏荷,眼神意思是这糖能不能要,苏荷笑道,“拿着吧。” 俩小宝就拿着了,并道,“谢谢陆奶奶。” 陆母摸了摸俩娃的头发,“真乖。” “小荷啊你真是太会生了,居然生了两对龙凤胎。” 陆母很是佩服闺女这小姑子,真的太会生了,第一胎龙凤胎就算了,第二胎还是龙凤胎,人这基因真是厉害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亲家才生了一对龙凤胎。 生的孩子还都那么优秀,这谁不羡慕啊。 苏荷笑,“我也是没想到。” 怀二胎时,她婆婆,她二嫂,几个姑姐天天念叨说再来个龙凤胎就完美了,谁知还真来了。 陆母,“我让你大哥大嫂再生个二胎吧,我们给带,她俩不愿意,说耽误工作。” 苏荷,“大哥大嫂工作确实忙点,尤其是大嫂。” 在医院上班,还是临床大夫就更忙了。 陆母语气颇为遗憾,“孩子多好,清雅小时候都没有玩伴。” 他们两口子也是就生了一个女儿。 “长意长安怎么没跟你们一起过来啊?回学校了?” 76年暑假俩宝去他们大舅那儿待了一段时间,因此跟陆父陆母很熟了。 “昨天就住了一宿,今天早上就回学校住了,说学校住着方便。” “倒也是,改天你让他们来家里玩。” “好的伯母。” 陆父也跟顾建华聊着了,“建华工作调到首都了?” 顾建华,“是的伯父,明天就去公安局上班了。” 陆父点头,“挺好的,一家人长久两地分离也不是个事。” 苏荷他们到陆家的时候已经十点钟了,聊了会儿十一点了,陆父陆母热烈邀请他们吃了午饭再走。 盛情难却,加上饿了,于是一家四口吃了午饭才走的。 第二天顾建华就上班去了,苏荷让他带了牛肉干奶皮子奶豆腐这些,让他跟同事们分享。 幼儿园小朋友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那就得拿出自己的玩具零食跟大家分享,大人也一样。 可能不拿东西分享也没什么,不过拿东西分享会融入的更快,大伙对你也会更热情一点吧。 这些道理不用苏荷说,活了四十多年的顾建华也懂,他入职完,就先给领导送了一斤牛肉干一整块奶豆腐,一整张奶皮子。 “张局,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特产奶豆腐啥的,您尝尝。” 张局全名叫张孝全,比顾建华大个几岁,今年45了。 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跟苏澈认识了,挺聊的来,托苏澈帮忙过事,就欠下一个人情了。 几个月前苏澈找到他说了一下这个事情。 正好呢局里也缺人他就答应了。 而且听苏澈小兄弟讲,这位顾建华同志,他一对儿女还有媳妇都考上大学了,在首都念书。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要到首都。 张局想这一家子出好几个大学生,估计以后混得不会太差。 他笑着把东西接下了,“好好,小刘啊,你带顾建华同志去工作的岗位。” “好。” 出了办公室,小刘问顾建华,“顾同志你家是蒙省的?” 顾建华笑着点头,并从兜里掏出两根牛肉干,“你尝尝。” 小刘接过,“谢谢啊。”顾建华又掏出一小块奶豆腐,“这个是奶豆腐你也尝尝,挺好吃的。” “还有这个奶皮子” “谢谢谢谢。” 小刘对这个新来得顾同志充满了好感,他人也太热情了吧。 “顾同志,你们那边是不是都住蒙古包,上班上学是不是也骑马去?”小刘问了一个外省人都会问到问题。 顾建华,“不啊,我们老家不是草原,跟京市周围村里一样,不过每个村里会养点牛羊马儿。” “嗐,我们那儿跟这儿一样,上班家条件好的骑自行车,吃饭啥的都一样。” 小刘恍然,“这样啊,我以为你们蒙省人都住蒙古包骑马上班上学呢。” “没有没有,那是草原,我们跟大家一样。” 聊着聊着就到办公室门口了,小刘跟大伙介绍了新来的同志。 “这位是顾建华同志。” “顾同志,你的座位在那边。”小刘给指了位置,就回去了。 有牛肉干奶豆腐这些小零食在,顾建华很快跟同事们熟悉了。 该藏的得藏,但是有些事就不能藏着。 比如同事问起,“哎,顾建华同志,你老家蒙省的,咋还调过来首都了?” 顾建华就道,“这不去年恢复高考了嘛,我家俩孩子还有我媳妇都考上大学了,来首都念书了,我就把工作调过来了。” 听闻顾建华两个孩子还有他媳妇都考上了大学,办公室众人惊讶无比。 “你这孩子媳妇都考大学了?这么厉害啊?” “我媳妇儿以前教书的,老师。”顾建华其实也想谦虚一下,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同事,“那也很厉害啊,他们仨都在哪儿读书啊?” 顾建华笑道,“我媳妇儿和闺女在北大,儿子在医科大。” 同事,“你家这厉害了,你这人生赢家啊!儿女都考大学了。” 家里有一个上大学的,就已经光宗耀祖祖坟冒青烟的事了,这家伙的他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祖坟是烟窟窿吧。 顾建华唉一声,“家里还有俩小的呢,他俩要是也像他们姐姐哥哥一样考上大学,那我就没什么可愁得了。” 同事,“你家四个娃啊?” “是,俩闺女,俩儿子。”顾建华说。 同事,“这好唉,对称了。” 顾建华: 他也是这么觉得。 同事,“你闺女儿子都多大了?有二十了吗?” 顾建华,“没有,他俩今年十六岁。” 俩都十六岁,同事惊讶,“他俩龙凤胎啊?” “是,一起出来的。” 同事,“这么好!” 顾建华,“老三老四也是龙凤胎。” 这个炫耀吗?应该不是吧。 同事服了,“你媳妇真是太会生了。” 其他同事,“生龙凤胎双胞胎应该是有遗传,不过像你媳妇儿这样能生两对龙凤胎的少。” 顾建华,“对,我媳妇儿娘家有那个遗传,我媳妇儿跟她三哥也是龙凤胎。” 苏荷这边早上睡醒后吃了早饭,就带着俩小宝出去溜达了,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在外溜达一会儿,顺便去菜市场买个菜。 挺好。 八月天很是热,俩娃热的受不了,想吃冰棍,苏荷就带他们去供销社买了冰棍,自己吃了一个。 “你俩中午想吃什么菜啊?” 长筠,“妈妈,我想吃鱼。” 苏荷,“咱们前天才吃鱼啊,今天还想吃啊?” 她这小儿子还挺爱吃鱼。 长筠,“想吃,我就算天天吃鱼也吃不腻。” 苏荷,“那行吧,买个小点的鱼,也做烤鱼?” 长筠,“行。”他就爱吃烤鱼。 “长欢想吃啥?” 长欢,“妈我想吃京酱肉丝!” 苏荷,“行,你俩就喜欢吃这两道菜。”不是烤鱼就是京酱肉丝。 老大老二则是他们姥爷给做的干炸丸子和红烧排骨,百吃不腻。 苏荷带着俩孩子去菜市场买菜,看有李子在卖,尝了一个不酸,就买了十斤。 买完菜母子三人就回家了,半路碰上邻居张大妈跟她闺女。 “去买菜了?”张大妈看苏荷提个篮子就笑问。 苏荷也笑,“是,大娘您这是去哪儿溜达了?” 张大妈,“不是,我陪着美丽相亲去了。” 有意思,妈陪着相亲,苏荷就停下来,给了张大妈和张美丽几个李子,“刚在菜市场买的挺甜的。” “那相成功没啊?” 张大妈咬了一口李子摇头,苏荷看了一眼张大妈身旁的姑娘,问 “美丽没看上啊?” 张大妈点头,“对呗这死丫头也不知道想找个什么样的?” 苏荷看了一下张美丽,姑娘可能有点害羞,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苏荷笑道,“大娘别急,美丽才多大,多看几个。” 张美丽今年22,说大也不大。 张大妈,“也不小了我在她这年纪都有两个娃了。” “我们那年代,跟现在不一样了。”苏荷道。 张大妈点点头,苏荷,“大娘,我们改天聊啊,我先回去给做饭。” 她想起来了,看到张大妈闺女去相亲,她想起一件事了,那就是顾三姐王组长俩人拜托让她给红星找个对象。 下午的时候她先去问问红星,要是想找,她就看看给介绍一个。 苏荷走后,张大妈看了一眼闺女,“刚才人过来怎么不打招呼?” 张美丽吃着李子,“我不想说话。” 张大妈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瞪了一眼闺女,“不想说话还吃人李子!” 听闻,张美丽直接把手中李子扔了,冷声,“我不吃行了吧!” 张大妈手指着闺女气的说不出话,她刚才说的是她闺女没看上人家,事实是人家没看上她闺女。 去了就一直给人摆个臭脸,好像对方欠了她二百块钱。 张美丽扔完李子扭头回家去了,也没等张大妈。 张家儿媳陈芸看小姑子一个人回来了,问, “美丽,妈呢?” 张美丽也没搭理她嫂子,直接回屋,“啪”关门。 张家儿媳陈芸深呼吸一口气,嘀咕“不气不气。” 但还是忍不住生气,她这小姑子多少有点病,天天拉个脸不知道给谁看。 张美丽挺烦的,她说了不想嫁人,她爹娘还拉着她一直相亲,给介绍那对象一个个都不好看,歪瓜裂枣。 张大妈也很烦,闺女自从高中毕业,就一直没有工作,在家待了四年,儿子儿媳对此颇有微词。 她寻思给找个对象嫁出去算了,但看了五六次了,不是她闺女看不上别人,就是别人看不上她闺女。 张大妈回来时,儿媳已经把午饭做好了。 “陈芸午饭等妈回来做就好了,你腰还疼着呢,应该好好休息。” 陈芸笑道,“没事妈,我腰不疼了,我下午就去上班了。” “美丽这次相亲是又黄了?” 对此的回应是张大妈叹了口气。 陈芸就明白了,“是美丽没看上还是对方没看上?” 张大妈,“两个都没看上。” 陈芸微笑,“以后再看看。” 张大妈嗯一声,到饭点了,张美丽不用人叫自己就出来了。 吃完饭就又回去了。 每每看到这场景陈芸忍不住想,她那一辈子勤快的公婆怎么就教出了这样懒的闺女。 小姑子懒到什么程度,那是酱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 衣服自己从不洗,都是她婆婆洗,自己屋子也从不收拾,都是她婆婆给收拾,更别说给做饭收拾家里了。 真的不怪她讨厌,这一家子,就她跟她男人工作,不仅要养孩子,还要养下乡的小叔子,待在家的小姑子。 小叔子72年下乡的,也是她嫁进来的那年。 到现在下乡六年,每隔半年都要邮十的过去,小姑子呢隔几天就要钱,不是要买那个就是要买这个。 小姑子人还非常懒,待在家啥也不干,只知道张嘴吃喝要钱,还动不动就拉个脸甩脸子。 要不是她公婆人实在太好,她估计都干仗八百回了,每次小姑子作妖,她都是看在她公婆面子上没说话。 也想着小姑子待不了几年,嫁出去就好了。 谁知相亲好几回,没有一个看上的,真是心比天高啊! 陈芸很无奈,也不知道她这姑子能看上什么样的男人。 苏荷不知道张家的弯弯绕绕,她做菜做的欢,她发现只要食材充足,菜备好,做饭炒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今天中午除了俩娃点的两个菜,苏荷还做了两个素的,一个是凉菜,凉拌藕片,一个素炒的菜心。 主食是馒头,白面馒头。 他们一家四口够吃了。 顾建华是好伴侣,无论苏荷做什么菜,情绪价值会给的很到位,他尝了一片藕片,“媳妇儿,你这手艺绝了啊,咋做这么好吃呢!” “你这手艺都可以拿出去开餐馆了。” 苏荷,“有那么好吃吗?”她夹起尝了一块,味道确实不错,不过跟人家大师傅没法比。 顾建华,“必须好吃啊!”说着又吃了两块。 苏荷,“吃肉,别光吃凉菜。”给卷了京酱肉丝。 做了十个大馒头,顾建华吃了三个,苏荷吃了两个,俩娃一人吃了两个半,比苏荷吃的还多。 至于菜,光盘,一点没剩,都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