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印度铁娘子两任总理英迪拉·甘地(1/1)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原名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尼赫鲁,印度政治家,两届印度总理(1966年1月24日—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1984年10月31日),也是印度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性总理。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女儿。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现代最为着名及存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面为印度在冷战时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针而令其政绩上蒙上阴影。因其领导印度的16年间的政治方针相当硬朗、立场坚定,故后人亦称其为“印度铁娘子”。 一、成长经历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尼赫鲁于1917年11月19日出生在英属印度北方邦的安拉阿巴德,“英迪拉”在印地语中的意思为“月亮王国”。 她的家族被称为尼赫鲁家族,其祖先是来自查谟·克什米尔邦和德里的婆罗门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潘迪特·莫蒂拉尔·尼赫鲁是安拉阿巴德的一名律师,也是印度国民大会党早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担任主席一职,亦是着名的《尼赫鲁报告》的作者。该报告规划了有关印度未来的政府体制,以对抗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英迪拉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英迪拉是尼赫鲁与妻子卡玛拉的独生女。 在她出生的那段时期,尼赫鲁开始与“圣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联手推动印度独立运动。 英迪拉和她的母亲一直都疏远尼赫鲁家族,所以她从小就只能从多病的母亲身上获得关爱,而她祖父和父亲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难以与同辈的人亲近,故此英迪拉锻炼出了坚强、独立自主的个性。1936年,卡玛拉与病魔挣扎多年后,终因肺结核去世,当时英迪拉只有19岁。在她的童年时期中,并未曾享受过一段稳定的家庭生活,这对其日后的性格发展亦有很大影响。自卡玛拉去世后,英迪拉逐渐填补母亲的空缺,肩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自1926年起,英迪拉进入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学校读书,后转到贝克斯新闻学校。1927年12月回到印度,进入安拉阿巴德的玛丽修女院学校。1929年,12岁的英·尼赫鲁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创立“猴子旅”(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传说中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罗摩在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时,得到一群猴子的帮助,英迪拉认为他们就有如这班猴子),为国大党负责参加游行集会、散发宣传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鲁因从事独立运动的关系,房子经常有警察严密看守,传闻指出英迪拉经常替父亲带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转交其他独立运动人士。 1931年,英迪拉转入普纳学校学习。1934年升入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创办的加尔各答国际和平大学(印度国际大学),后因陪母亲出国看病而中途退学。1937年去英国牛津大学萨莫维尔学院攻读政治、历史和人类学。在此期间,她广泛地阅读有关艺术、考古学、建筑学及宗教思想方面的书籍,广泛地参与各类活动。但因成绩不佳及身体原因,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阻隔,使英迪拉未能获得牛津大学的学位便回到印度了。 在留学期间,英迪拉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费罗兹·甘地,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排除种种阻碍,结为夫妻。婚后,英迪拉便改名为英迪拉·甘地。 二、涉足政坛 1947年印度共和国宣告独立后,她出任其父、首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私人秘书,并从事妇女、儿童等方面社会活动。在印度独立与分裂的过程中,英迪拉为数以百万计的巴基斯坦难民组建难民营、以及为病人提供药物资助。这是她首次于公共事务上出力,亦是她未来踏足政坛的一次宝贵经验。 1954年,英迪拉曾随尼赫鲁访问中国。1953年至1957年任中央社会福利委员会主席。1955年任国大党领导机构一工作委员会委员。1956年至1960年任全印青年大会主席。1957年,当选为国大党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参与挑选党的议员候选人这重要工作。1959年至1960年间,她参加国大党主席的竞选并成功当选,并同时兼任其父亲的幕僚长。 在此期间,英迪拉还陪同尼赫鲁访问过美、苏、法等国,出席每年的英联邦总理会议,还参加了万隆会议和其他国际会议,会见和接待了不少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她还先后担任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于1959年被选为国大党主席。这段经历,使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 1962年印度举行第三届大选,英迪拉为国大党开展竞选活动。当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她成为当上国防委员会委员,曾亲临前线“鼓舞士气”。由于尼赫鲁反对用人唯亲,故英迪拉未参加1962年国大党主席位置的竞选。 三、当选总理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逝世,能够继任总理是年近七旬的财政部长莫拉尔吉·兰奇霍季·德赛,在党内是一位饱经忧患的资深领导人,能力强但固执,当时的国大党主席卡玛拉季趁机联合党的地方实力派排斥德赛。结果58岁的不管部部长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接任总理,夏斯特里为扩大同盟,力邀英迪拉担任新闻广播部长,她同时当选为联邦院议员。 她控制着政府的宣传机器,参加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动。同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英迪拉访苏,以了解这一政治变动是否会影响印苏关系。1965年2月,她代表夏斯特里访苏,向苏联再次保证印度不会脱离不结盟运动等。 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战争开始时,英迪拉选择往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度假。当时巴基斯坦部队正集结于相当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劝她改往查谟或德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却坚持己见。她重整了当地政府并邀请传媒到访,务求令国家民众消除疑虑。当时的大众就形容甘地为“一群妇人内阁中唯一的男子汉”,让英迪拉的威望大大提高。 1966年1月,夏斯特里总理突然去世,印度国内再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不管谁赢,反正就是不能让对方赢。两大阵营为了不让对手上位,都转而支持英迪拉竞选总理。故此,年仅47岁的英迪拉宣布参选,并于1966年1月19日的选举中在议会两院获得355票,超过德赛所得的169票逾倍,5天后,印度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任命英迪拉为总理。 由此,英迪拉顺利地继承了尼赫鲁的政治事业,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性总理。印度一些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后尼赫鲁时期”,亦称“英迪拉时期”。 英迪拉继任总理后,起初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她颇为小心谨慎,显得魄力不足。但英迪拉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很快她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显示出来,雷厉风行和果断成了她办事的风格。英迪拉就任头一年,政绩斐然。国大党内那些对她的能力抱怀疑态度的人,也对她增加了信任感。而以为这个年轻的女总理好驾驭的辛迪加派,对她初步显露出的才华感到吃惊,对其办事锋芒的锐利颇有疑惧。党内外尽管对她的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她具有政府领导人的才能则很少人再怀疑。 1967年2月,在印度第4届人民院的选举中,英迪拉在国大党面临着极大困难的情况下,领导本党取得了胜利,由她组成了新一届政府。然而,踌躇满志的英迪拉却不得不与党内的辛迪加派和右翼保守势力周旋乃至摊牌,她渴望在执政党中建立起自己不可动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她不想向任何人妥协,国大党的分裂在所难免。 1969年5月总统扎基尔·侯赛因去世。总统人选空缺后,英迪拉与辛迪加派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在总统选举时,作为党的领袖,英迪拉没有支持本党的候选人雷迪,转而支持现任副总统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作为独立候选人竞选,结果,吉里当选。英迪拉大获全胜。 四、内外政策 1、对外事务 英迪拉上台时,第二次印巴战争刚刚结束,但两国间的敌意没有丝毫的减弱,而印度与中国存在漫长的边界纠纷,以及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失败的阴影,都困扰着她。 从地缘政治和国防安全的角度来看,印度为了确保在南亚的霸权地位,就必须打击、削弱巴基斯坦,使其不能成为它的安全威胁。然而,根据当时的地理形势,印度被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和西巴基斯坦(今巴基斯坦)夹在中间,而且巴基斯坦又积极参加美国筹建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以应对印度的威胁。英迪拉上台正是关于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塔什干协议》签署之际。尽管双方同意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但彼此的真实想法都心照不宣。 面对这样的周边国际形势,英迪拉打出反华的旗帜,使美苏竞相援助印度,而苏联更是不遗余力。印度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实行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既不得罪美国,又要紧靠苏联,以至于英迪拉自己也看到,\"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支持西方国家。这时东方集团就批评我们,说我们脆弱。同样地,在我们支持苏联的时候,或者说,在我们可能更多地支持亚非集团国家的时候,西方世界就攻击我们。\"尽管如此,英迪拉的外交政策有其成功之处。她在大力加强印苏关系的同时,保持了与美国的正常联系。此外,还利用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崇高地位,积极拓宽在亚非国家中的外交关系,又利用印苏建立的特殊关系,牵制了巴基斯坦。 此时,巴基斯坦国内正陷于分裂。当时巴基斯坦大部分的政府官员、军队长官都是西巴基斯坦人,这一状况引起了不少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的不满。1966年,东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联盟要求实行联邦制,令东巴能得到自治权利以及经济独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选中,人民联盟获得大胜,并于翌年与总统会谈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绝。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颁布了军事管制条例,将人民联盟的骨干成员逮捕,引起东巴基斯坦人的强烈反对。由于大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涌入印度国境避难,英迪拉政府遂以此为契机通过了协助东巴基斯坦分离分子的决议,于1971年4月开始对西巴展开零散的攻击,并于同年11月21日展开大规模进攻。12月16日,陆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指挥印军战胜了驻守东巴基斯坦的守军,身为总理的英迪拉宣布于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战争随之结束。及后,东巴基斯坦在印度协助下独立,建立孟加拉国。 肢解巴基斯坦的成功,使英迪拉一时间成为印度的“民族英雄”,印度国内出现了一股热的“英迪拉浪潮”。正因如此,她摆脱了执政初期信心不足的精神状态,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经济政策的调整。 2、内政事务 英迪拉上台后,继承了前任夏斯特里的政策,停止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转而实行三个经济年度计划,改善印度经济的形势。随后开启第四个五年计划。英迪拉执政期间,印度国民收入开始增长,农业生产稳定上升,供应状况得以改善。 经过1960年代的农业改革以及政府资助的投入,印度由长期粮食短缺转变为粮食出口国,亦令商业作物更多元化,这次改革亦被称为“绿色革命”。与此同时,被称为“白色革命”的向学童提供牛奶的计划也有效地解决了营养不良问题。 英迪拉时期,印度科学技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人瞩目,其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领域均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印度核试验的开展。英迪拉政府判断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将对印度构成威胁,以及认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并无意促成印度的稳定,故加速了本国的核发展。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拉进行一次不公开的核试验,此次核试验的非官方代号为“微笑的佛祖”。虽然这次核试是被形容为以和平为目的,但毫无疑问地印度在当时已成为新晋的、世界第六个核国家。这次举动亦导致了日后巴基斯坦的核发展。 然而,在工业生产领域,英迪拉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工业部门特别是国营企业效率低下。经济发展资金紧张,能源短缺,交通运输滞后等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英迪拉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重工业占用投资过多的局面,但又不可能完全停止对在建重点项目的开支,积重难返,并不是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就能完全解决的。这一问题也是导致她1977年下台的原因之一。 五、紧急状态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选获胜后开始面临重大考验。官僚主义及贪污等都令国家的经济和管理出现危机。同时,有人指责英迪拉实施独裁统治。看起来,在与辛迪加派和德赛的争斗中,她占了上风,但是,党内矛盾和积怨却越发深厚了。辛迪加派和德赛不肯就此罢手,他们利用其在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中的微弱优势,对英迪拉实行制裁,1969年11月2日他们宣布英迪拉被开除党籍,同时,要求国大党议会党团重新选举领袖,一心要把她从总理位置上拉下来。国大党议会党团的280人中的220却投票支持英迪拉,其余62人却分裂出去另组国大党组织派,这次分裂不仅党元气大伤,还造成了整个国家人们观点上的不一致和政治倾向的转变。 同时,英迪拉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变得更加强硬和专横,政策也更加趋于激进。党内民主越来越缺乏了,而党内专制的传统却用到了极限。 另外,英迪拉的政敌亦宣称她在1971年的大选中舞弊。在1975年6月,安拉阿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发现英迪拉在大选期间派一个公务员在自己的竞选阵营里服务。从技术角度来讲,该次选举应该作废。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并在未来6年中禁止参加选举。 纵然当时的议会被认为是于黑幕之下运作,但却这次是首次有法院对贪污下达了裁判。英迪拉固然提出上诉,但她的政敌却咄咄逼人要求她辞职。他们在全国发起示威,示威后期演变成骚乱。人民党则劝喻警方如果被要求开枪镇压时不要执行。公众的不满、艰难的经济环境、以及反应迟钝的政府令印度的时局愈演愈烈。其后,一场巨大的集会包围了议会和英迪拉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英迪拉随即要求支持她的总统法赫鲁丁·阿里·艾哈迈德颁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确保了国家紧急状态的实行后,她下令警察和军队镇压示威和骚乱,并下令逮捕敌对政权的领导层,而这些被逮捕的人士当中,有很多都是在独立前曾反抗英国而下狱的斗士。在所有印刷媒体在被新闻广播部长所控制的情况下,警察从而亦获得了无限的权力和拨款。大选则被无限期延后,所有非执政党控制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印度的街头小巷贴满了英迪拉的肖像,上面写着“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 紧急状态政策维持了19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在经济上有了显着的进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的暴乱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纵然贪污情况依然存在,但一些热心的政府官员则协助减免了一些税项。英迪拉公布了经济改革的20点纲领,包括土地改革、降低物价、打击偷税漏税、加强许可证管理等措施,使农业和工业的生产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财政状况可以立足于国际社会上。 但另一方面,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狱。期间,强制清除在德里的贫民窟,令数十万计的人民流离失所,数千人被杀。进行强制性绝育政策,被迫接受绝育手术的主要是底层穷人。警察们封住村庄,村里的男子被硬拉到手术台上,据统计,一年内就有620多万印度男子做了绝育手术。虽然初衷是好的,但英迪拉过于强硬的手段引发了民众极大的不满。 1977年,英迪拉倡议印度再举行大选,由于其受欢迎程度比先前预估的为低,结果于同年3月的大选中遭受惨败,而她出乎意料地自愿辞去总理职务。此时,英迪拉竞选人民院议员也告失败,同年12月,她宣布退出国大党工作委员会。 六、转败为胜 在1977年的大选中,人民党获得大胜,而英迪拉的长期政敌德赛则成功登上总理宝座。印度人民由于依然面对着艰难的生活,故此开始对执政的人民党不满。英迪拉则发表公开讲话,为国家在紧急状态时所犯下的错误道歉,试图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不久之后,当时的总统雷迪下令解散国会重选,而英迪拉则在当时撤回她对辛格的协助。重选后,英迪拉获得大胜,于1980年1月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总理,兼国防部长,计划部长和原子能部长。但英迪拉的手段却依然强硬,对权力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她比以前更偏执、更多疑。除了亲生儿子,她不再相信任何人。她千方百计地为小儿子铺路,想让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小儿子飞机失事后,她又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大儿子身上。英迪拉的独断专行使得执政党完全被她所控制,也为后来她被刺身亡埋下了伏笔。 七、遇刺身亡 在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突出反映在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地方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地方分离主义势力也此起彼伏。为了保障国家的统一,英迪拉决定加强中央的权威,采取中央集权的做法,削弱地方势力,但是这些做法没能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反而加剧了紧张形势。 其中最令英迪拉头疼的是旁遮普地方分离主义运动。以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为首的锡克教原教旨主义势力,自她初任总理时,便在旁遮普地区不断制造暴力事件,甚至要求建立独立的国家——卡利斯坦。国大党政府与宾德兰瓦勒进行了数次谈判,但是效果不佳。 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在1983年先后制造了一系列针对印度教徒的暴力袭击事件。当时,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印度教徒希望政府保障他们的安全,而英迪拉为了在大选前树立起自己的形象,遂于1984年6月6日发起“蓝星行动”,出动印度陆军攻打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击杀了宾德兰瓦勒。这次事件造成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伤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锡克人为主。这次军事行动虽然镇压了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但被锡克教徒认为是政府对圣地的亵渎以及对锡克人的屠杀,所以某些锡克极端分子便扬言要杀死英迪拉报复。 当时,总理府的安全顾问曾提议英迪拉撤走在她身边的锡克教人士,但英迪拉为免印度教和锡克教双方矛盾加剧而婉拒,这就为她的死亡种下了祸根。 1984年10月31日上午近10时,英迪拉吃过早饭后,离开她在新德里的寓所,步行前往政府大厦南区的总理办公室会见准备采访她的英国演员彼得·乌斯蒂诺夫。在走到便门口时,英迪拉遭到她的3名锡克教警卫中的两人(本特·辛格、萨特万特·辛格)轮流开枪射击(事后的尸检指出,她身上的枪伤多达30多处,分别由一把左轮手枪和冲锋枪造成)。 警卫随即投降并被捕,其中一人当场被赶来的卫队士兵开枪打死,两人负伤后被关到提哈监狱,之后被绞死。 随后,英迪拉迅速被送进全印医学研究所进行紧急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20分逝世,享年66岁。 英迪拉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掀起了反锡克教徒的暴动,一些印度教徒高喊“英迪拉·甘地是我们的母亲,而这些人杀了她”的口号,在德里持续暴动数日,不少锡克教徒在这场混乱中被杀死或无家可归(死亡数目估计在3000到人之间)。同年11月3日,印度政府为英迪拉举行国葬,60多万的送葬队伍几乎使灵车无法通行。下午3时50分,她的葬礼在甘地陵所在的亚穆纳河畔按印度教的传统仪式进行,她的遗体被火化。火葬地点被称为shakti sthal,其中还立有一块纪念碑,以示纪念。 八、与中国关系 经历了对同中国对抗而损害了印度利益的长期反思之后,英迪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派出了印方率先撤回的驻华大使。 总的来说,她一如既往地坚持印度一向奉行的原则:赞同中国在西藏和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过双方仅就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几项协议,实施了代表团和专家级互访,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英迪拉执政的后期,印中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020年,英迪拉·甘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00位影响世界的伟大女性中1976年的“年度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