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成与不成随缘(1/1)

好书推荐:

杨盛明白李承平话中意思,确实,一个四品大员门生故吏众多。 廪生作保而已,寻到李承平头上,反正就是很怪。 拉过李承平坐下,杨盛指了指杨端。 杨端一声不吭,闷闷地靠在椅背上发呆,仿佛对二人交谈提不起兴趣。 磨蹭着拇指上的扳指,杨盛开口道:“幼子无心举业,倾心于商贾之道。” 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杨盛无奈道:“奈何,市舶提举司最低都只要监生出身。” 果然,学历是敲门砖,市舶提举司是个肥差,关系到位还不行,还需要符合标准。 不像王朝末期,买官卖官明码标价。 如今大乾的现状,想要捐个例监,有钱还不行,最低要有个童生身份,才能入国子监镀金,不然容易惹人非议。 张口就是市舶提举司,家庭条件决定了个人发展的,别人说不定还在干着跑商的活,杨端就已经参与了国家贸易。 找到李承平的目的算是了解清楚,无非是为杨端作保,让陆知府斟酌着来,最好让杨端不必再来一次童生试。 李承平不失微笑的礼貌道:“学生身份低微,恐难帮大人什么。” 杨盛一听这话就急了,谁不知道你李承平颇受陆知府赏识,由你作保,再加上呈递上去的名录,事情大概率就稳了。 所谓名录,便是通过贿赂地方主官考过童生试的方式。 名录与贪污挂钩,朝廷知道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历朝历代都有这些问题,买卖名额是官员牟取私利的手段。 同时,算是朝廷默认的一种补贴官员的一种方式,依照皇帝态度而论,反正永兴帝是默许的。 原因很简单,朝廷俸禄实在是太低了,各地官员不得不巧立名目的收受贿赂。 李承平虽然不耻,但其是客观存在的。 历数华夏古今,怕是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问题是持零容忍的态度。 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只要不太离谱,这种方式朝廷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只限于童生试。 县、府试都是地方官自主命题,除非是不想在本地有所作为,否则官员是不会在这方面得罪死当地大族。 院试往上的大考就不会如此,各省学政基本都是由皇帝钦派的翰林院官员。 杜绝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防止大范围舞弊事件的发生。 全靠本心,底线在哪里只有当官后,事情发生在身上才知道如何面对。 李承平不过是杨盛为儿子加的一道保障,据他所知,今年县试陆知府只愿意漏出五个名额。 西安府作为西北高低而论。 就是拿这些人再比较一番,谁的文章优秀就选谁。 这任知府算是陆知府的第三个任期,上次拜访时,陆知府有意带李承平去太学,借此邀得英才之名。 李承平给委婉拒绝,现在不急,举人都没考上,去京城多半也是白去。 听陆知府意思,这任知府期满,他就要回京,显然是高升,想要培养李承平。 怪不得杨盛求到他面前,显然是面子在陆知府面前不好使了。 管事见李承平疑惑,只好解释道:“杨端是杨大人幼子,听说患有脑疾,脑瓜子时灵时不灵。” “养了好几年,总算好些,瞧着杨大人在市舶提举司的关系怕是不行了,不然不会急着今年就将杨端送国子监。” 李承平觉得这管事能力挺强,这小八卦说得他是一愣一愣的,不过这杨盛对自己孩子算是尽了最大的心。 这份爱是建立在侵占普通学子名额上的,让李承平怎么都不会有太多认同感。 成与不成,就不是李承平说了算的,随缘吧! “别感慨了,走吧,不是还有几个学子要见。”李承平哈哈一笑,拍了管事一下。 吓了一跳,管事正燃起来的八卦之心瞬间被熄灭。 后面几个学子,李承平见过后觉得总体上来说,还成。 书院背后的资本虽然有点霸道,但至少给足了李承平体面,没塞啥不着调的进来。 招呼牛蛋去跟着这几人看看,打听打听。 学识达标,可这品行却很难分辨,希望可以在报名的这后面几日,看出几人的真正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