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早朝结束(1/1)

现在大明外敌的局势,以北方游牧民族是最大的隐患。 朱允炆安排平安和吴高坐镇北方,再让盛庸坐镇西南,朱允炆亲自坐镇中心,北上可支援平安,往西可支援盛庸。 这个时期,南方还是相对太平的,并无外敌,西方国家还没到开着舰船利炮的时候,但不代表朱允炆没有考虑,镇守南方和海岸的最佳人选,朱允炆已经想好了,只不过需要费点周折而已。 “李景隆” “臣在” “你坐镇京师,封你为镇中大将军,节制江浙皖兵马” “臣遵旨” “原来的六部,按部就班,暴昭依然是刑部尚书,今后和监察部要配合,封户部侍郎卓敬,为户部尚书,户部原来的钱粮管理分给现在的财政部专门管理,兵部” 朱允炆停顿了一下,兵部的确需要好好整顿一下了。 “耿老将军,现在兵部尚书空缺,可否请你出山,先代管兵部一段时间?” “皇上,老臣领命,请皇上放心” “好,兵部交给老将军,朕放心,郭铭” “臣在” “任命你为兵部左侍郎,协助老将军,还有今后兵部的工作,要改变的有很多地方,希望你能尽心尽力” “臣遵旨” “毛太” “臣在” “封你为吏部尚书,今后官员的任命,要和教育部协商,把有才能的人,分到最适合的地方去” “臣遵旨” “礼部尚书还是由陈迪担任,工部尚书由张国安担任,工部加紧观音门纪念碑的建造,礼部,着手祭祀仪式,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钦天监协从” “臣等遵旨” “郭铭” “臣在” “郭老将军的祭奠仪式定在何时了?” “禀皇上,定在五天后” “好,到时候朕会携百官前去祭奠” “是,皇上”,朱允炆亲自去祭奠,这规格在大明朝,已经是顶级的了。 该安排的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了,本来朱允炆还想让礼部筹备黄瑶和周乔的升迁仪式,可朱允炆觉得时机不对,一是战争刚结束,后续的事情还有很多,二是因战争死了那么多人,多少家庭妻离子散。 黄瑶和周乔的事情,只能往后再拖一拖吧。 最后,是如何处置朱棣和他手下一干将领的事情,这件事情,朱允炆早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朱棣手下,的确有一群能臣干将,武将以邱福朱能马三保为首,文臣有道衍,朱允炆的确曾想过把他们都收服在自己的麾下,可朱允炆觉得,难度很大。 关于如何处置朱棣等人,朝堂之上罕见地形成了统一的意见,那就是杀,不留后患。 杀了一了百了,可以警示世人,也可消除内部隐患,关于如何处置朱棣,朱允炆想了很久,想来想去,朱棣不能杀。 至于为什么不能杀,朱允炆有自己充足的理由,但是不能说,更不能公之于众。 朱棣手下的那些大将,杀或者不杀,对朱允炆来说,无所谓,如果能收服最好。但朱允炆最想收服的人,是马三保。 马三保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了马三保,朱允炆可以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未雨绸缪,虽然现在海上风平浪静,可是两百年后,海上风云突变,现在就开始着手发展的海军,这个战略布局是无比正确的。 另外,马三保还可以开拓海路,促进海上对外贸易,对大明的经济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关于道衍,朱允炆是又爱又恨。 曾经,朱允炆恨不能把道衍这个不务正业的妖僧碎尸万段,可是现在朱允炆的思想变了,尤其是和周乔一夜后,更坚定了朱允炆想留下道衍,为大明做贡献的决心。 道衍不仅仅是政治家,他更是一个出色的佛学家,文学家,精通三教,后朱棣迁都北平,北平城的布局,就是出自道衍之手,《永乐大典》的总编撰,是道衍而非解缙。 这样一个治世之才,杀了实在可惜。 朝堂上,不管大臣给出如何处置朱棣等人的建议,其实最后的决定权,在朱允炆。 本以为皇帝会下令诛杀,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朱允炆只是下令先囚禁朱棣和他的家人,包括燕王妃和他的三个儿子。 而朱棣手下的那些文官武将,朱允炆也只是先把他们投进刑部大牢,听候发落,而且朱允炆交代,不准为难他们,吃喝供应,更不准用刑。 朱允炆知道,这样的决定一定会引起大臣的反驳,为了避其锋芒,宣布完对朱棣等人的决定后,朱允炆根本没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退朝走人。 今日的早朝,持续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从早晨五点一直到朱允炆强制退朝走人,足足进行了四个多小时。 朱允炆回到武英殿后,便开始有人求见,有些事情,不能在朝堂上说,只能私下说。 朱允炆先是接见了昨日在观音门一战的众将领。 这些都是有功之臣,今日的早朝也基本全都升了官,或者重新得到朱允炆的重用。如耿炳文,盛庸,平安。 除了徐辉祖,徐辉祖也没脸来见皇上,退朝后,便独自一人回家了。 他们求见皇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该如何处置那些拼死抵抗不肯投降的燕军,这些人,除了朵颜三卫,便是朱棣在北平的死忠。 杀了他们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数众多,差不多有五万多人,可留着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尤其是朵颜三卫,这些人,有奶便是娘,绝对不能放任不管。 “李景隆” “臣在” “把这些人先圈禁起来,水管够,食物一点都不给,先饿他们两天,这些人,朕留着还有大用” “臣遵旨” “除了这些人,其他一共有多少人?” “禀皇上,差不多有十万” “嗯,十万”,朱允炆沉思片刻后问道:“这些人全部放了,让他们各自回家,朕已经命户部拨出银两,每人二十文吧,算是给他们回家的路费” “皇上,真的要给这些人发钱吗?” “当然,朕已经说过了,他们都是朕的子民,他们参加叛军都是被逼的,你不给他们发盘缠,难道让他们都饿死在路上?” “皇上,他们都是各地兵营的,为什么要遣散他们?” “现在不打仗,要那么多兵做什么?朕养活不起,还不如让他们回家各自生产,兵不在多,贵在精,这是今后兵部最重要的改革一项,你们觉得每人二十文钱,够吗?” “皇上,够了,太够了” “够了就行,每人二十文,十万人,一千文是一两银子,呃”,朱允炆略微一想,说道:“不多,这笔钱花的值” “皇上,臣何时动身离开?”,平安问道。 “平安叔,北平是边境,那里的安定,关系着大明的安定,有些事情朕还想和你再交流一下,询问一下你的意见,等处理完观音门的事情后,你便回北平,让黄观大人回京,教育部的事情,还得他回来主持大局” “是,皇上”,平安听着朱允炆的话,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说话怎么就那么让人心里舒服呢? 平安叔,交流一下,询问一下你的意见。 朱允炆的每句话,都让平安如沐春风。 “盛庸,你和平安将军一样,等处理完观音门的事情,你也去荆州上任吧,还有,到了荆州后,加紧操练兵马,用不了多久,你便要去交趾一趟” “交趾?皇上,去交趾做什么?” “别问那么多,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加紧操练兵马” “是,皇上”,盛庸拱手行礼,有些支支吾吾,“皇上” “还有什么事?” “皇上,臣这一离开,那臣还是独立团的人吗?” “当然是,一日进独立团,终生都是独立团的人,到了荆州,可别给独立团丢人” “是,皇上”,盛庸顿时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