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民变(1/1)
太宗三年五月,天气开始热起来的时候。 大唐各个地方的民情跟天气一样,悄然热了起来。 先有安南道南安城民众,不满安南军解决粮食问题发生了冲突。 双方冲突中死亡民众百人后,南安城中就有大量民众被人组织起来。 安南军派出了军队镇压,双方爆发了更激烈的冲突。 消息在一个月后传到了神都。 就在安南府出现了民众因为粮食的问题,发生民变的同时。 大唐十二道中就有六道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这些情况在以最快的速度传进了神都。 太宗皇帝立刻召集群臣在宣政殿议事。 坐在龙椅上,下面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一言不发。 看到这样的情况。 太宗皇帝只能把话题挑起来。 “现在六道都出现了民众对粮食供应问题不满,各位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文官都把目光投到户部尚书苏保森身上。 武将则把目光看向兵部尚书刁仁生身上。 两人明显感觉到了大家的眼光。 但两人对太宗皇帝的问话,还真的没有办法来接。 粮食现在发生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分配出现了情况,而是供给出现了不足引起的。 赵王在前几年就用控制肉粮的方法,把粮食的供给暂时给稳住了。 但是随着佛门进入了大唐后,肉粮的问题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掉。 表面上官府明面上控制了的肉粮养殖。 实际上不管是道门还是佛门都在暗中大量的饲养肉粮。 肉粮是非常消耗粮食。 这些饲养肉粮的粮食从哪里来。 只能从两家暗中依附他们的势力来出。 但这些依附的势力在苏正的粮食政策下,粮食并不充裕。 给上面出了粮食,自己的粮食必然会出问题。 这样就形成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情况。 这些势力就利用手里的权势,用各种手段压榨自己势力内的普通民众。 从这些民众手中用各种手段抢粮食。 粮食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 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感觉到粮食越来越不够吃了。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次的民变闹的格外的大。 这些情况其实大唐朝廷早就察觉到了。 可粮食增加产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苏正让七十二支丙级军团清理荒野抓凶兽驯养。 这些方法只能解燃眉之急。 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和他放任的做法和故意的不作为而有意为之。 很多的情况都是自己默默操作并且统一规划布局。 其他人都只是他整个布局的一个环节。 根本就无法看到他布局的全貌。 这就让很多参与进来的人,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最后的情况就是,既然自己无法想明白赵王殿下的布局。 那么就把吩咐自己的事情办好就行。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文臣和武将的两位表面上的带头人。 根本就没有办法给出太宗皇帝好的建议。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自己的这些建议会不会影响赵王殿下的布局。 太宗一看自己都问出来了,依然还是没有人出来回复。 这让他深深地感觉到了赵王对朝廷的掌控程度。 真的是朝堂上没有赵王在,但大家依然还是先想到的是赵王殿下。 正在大家觉得气氛有点尴尬的时候。 殿外突然传来了传令兵的紧急军情。 “报岭南道,安南府,南安城有人自称红莲圣母聚众造反” 等来人把所有的情况禀报完毕退下后。 太宗皇帝这个时候阴沉着脸问道。 “这南安城可真的是” 说到这里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形容他。 这才多少年啊,反了一回又一回。 兵部尚书刁仁生抬脚两步走了出来。 抱拳对太宗皇帝道:“陛下,臣请令,派兵剿灭叛乱之人。” 户部尚书苏保森也站了出来。 抱拳对太宗道:“臣等保证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及时供应。” 他这话的意思和态度就非常的明显了。 顿时就有官员跟上来表态。 坐在上面的太宗皇帝一看这样的情况。 面色缓和了不少。 “好,大唐有各位,这等跳梁小丑,不足为惧。” 说完想到了什么,眼神射向兵部尚书刁仁生身上。 “刁帅,王叔在离开神都的时候,是不是给你兵部说了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 兵部尚书刁仁生抱拳道:“回禀陛下,赵王殿下在走的时候提醒说过,凡是利用粮食问题聚众闹事者,斩。” 太宗一听点了下头:“既然王叔早就已经有了定计,那么当然就按他的意思办就好,这个事情你们兵部尽快安排下去。” 说完眼光转到了户部尚书苏保森身上。 “苏爱卿,关于军队的后勤补给就有你户部配合,一定要让我们的士兵吃好,如果真的差粮,可从大内调拨一部分应急。” 户部尚书苏保森一听抱拳道:“陛下放心,赵王殿下离开神都的时候,就已经支会了户部,在军队粮食供给上,户部有专门的部门与六扇门配合。” “这次大军的粮食必然不会有问题,只是” 说到这里他有点犹豫下面的话要不要说出来。 太宗皇帝一看他犹豫不决的样子问道。 “苏爱卿,难道还有什么事情不好在这里说吗?” “陛下,臣只是在想,光安南府一地我户部当然没有问题,可如果同时几地的话” 他的话没有再说下去。 太宗皇帝听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面色微变地问:“难道粮食问题已经到了这样糟糕的情况了?” 他的问话才问完,殿外就传来了一个声音。 “粮食的问题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还没有浮现,现在各地的民变本王已经安排好了,请陛下放心就是。” 声音落下苏正一身血红色的长袍站在了殿中间。 他的出现。让众人感到棘手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赵王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起。 已经成为了大唐的擎天柱。 支撑着大唐的这片天空。 太宗皇帝面带微笑地对他笑道:“有王叔为大唐披荆斩棘,朕感觉身上的担子一下轻松了好多。” 苏正抱拳对他行了一礼。 “陛下过奖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唐能依然风平浪静都是陛下英明决策所至,这一年来我把大唐的各道走了一遍。”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大唐只要依然执行现在的这些政策,等把内部和外部问题解决,大唐的盛世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