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初进张家(1/1)

倩倩先打开布料细看了一会,这是一种比绢布还细的绫布,一面光,有斜纹。 道州旁边是没有产出的,想来是从别的地方运来的,说不定还是从北边或者江南来的。 这种绫布做汗巾子非常适合,比绢布要细软很多,又比较吸汗。 倩倩以前看到过何济源就有条类似的。自己手上这条光布料就价格不菲。 她把这块的边角剪光滑,折成几折,用线细细地缝好包边锁边。这种细长形的布料不适合用卷绷,只能用手绷。 用扎花纸将花样子上的图案印出来,描到汗巾子上去,再根据花样子上的颜色配上相应的彩线,然后再仔细地用绣上去。 绫布的丝比较细,所以绣起来就比较麻烦,不小心会有丝被针甚至是指甲或手上的皮刺勾出来,导致绣制的进度非常慢。 后来她找到了经验,就是利用丝线之间的孔洞,在经线与纬线的织孔中走绣线。找到线孔后再把彩线扎进去,如此就不容易把丝勾出来。 每次绣前洗手,每晚按张氏说的用一点点醋稀释了泡手一两刻钟,将手上的糙皮去除,让手变细变嫩。 何氏也晓得这种布料的娇嫩,对她用醋泡手之事毫无怨言,还帮忙到缸里沥醋出来给她用。 如此一来,不仅绣制的速度变快,且绣面平整凸起,少有拉丝,效果还很好。按这种绣制速度算下来应该不用半个月就可以完成。 事实上这一个汗巾子绣完的准确时间是八天,而且还是她在纺纱的空闲时间完成的。 张氏虽然眼花,看了她的绣品,还是拿到老姐妹们那里传阅了一遍。奶奶们都称赞。 “强生奶奶讲这个比蜜凤绣的还好,她这是终于承认了一次。”张氏为这次终于让老友改口兴奋不已,这让她颇为得意。 倩倩哭笑不得,人说老小孩,老小孩,果然人老了,像张氏这样与世无争的都好强了起来。 但是她突然间想到一件事,那就是没有跟买家约定好怎样才算好到可以收货的程度,因此她便有些担心,要是买家特别挑剔,那么她拿来的东西不仅得不到工钱,可能还要赔付布料钱和丝线钱。 尽管这些东西都提前给她了。 这样想着她便有些忐忑。 城里人的喜好她并不是很清楚,更何况是里面的大户人家的小姐,从花样和配色来看,这位小姐大约也是深谙刺绣的,是以她并没有急着把成品交回去,而是等过了几天之后在预定日期内才跟着天开带着来到州城。 城东的张家随便在城里的铺面找个人问一下就知道怎么走了,想来还真是个本地大户。 倩倩只知道州城周围的大户有一个胡姓人家,那一族好像几代都有出生员。 其中一个叫胡伯鲸的极为猖狂狡猾,包了州衙的诉讼好多年,是个讼棍,仗着府里、州里的六科廊里有做典吏、衙役的熟人,横行城乡,算是州城一霸。 这个人跟举人费思孔打官司,到处散播流言,直接将正直又口才欠佳的费举人逼死了。 不过听人说新到的知州对这一家人比较反感,一来就把这人下狱乱棍打死了。 除此之外,别的大户她就很少听说了。 天开想陪着倩倩一起去,但倩倩一想到公公还没将东西卖出呢,一陪自己去岂不是错过了时辰,就劝道:“公公莫担心,在州城里还怕不成?不怕的。” 天开到底有些不放心,叮嘱道:“在里面自己小心,要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就往外跑,有人拦也不怕,用头撞也好,手抓脚踢也好,就是翻墙也要跑出来。” “晓得了。”倩倩对自己的逃跑技术还是有些信心的。 她别过天开顺着十字街一直往东走。城东边靠着?水,东门外有一个小岛叫东洲岛,跟西洲岛隔水相望。 张家就在靠着东门边的一个院落里。 一对长着青苔的抱鼓石,门边的墙上钉着一张黑漆底的木牌,写着张府二字,两边还有桃符楹联,门上贴有神荼郁垒两个彩漆门神。 大门边有个小门房,倩倩先去敲了门,给门房的老头说了是来还绣品的找李婆婆。 门房有些不耐烦,给她指了指,意思是要从小门那里进。 她绕到后门跟坐在门边的一个小童说明了来意,小童让她先等着,自己一溜烟地跑了进去。 没多久李婆婆便出来了。倩倩先行了个礼,随后才把用蓝布包着的汗巾子拿出来请她过目。 李婆婆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笑着说:“老婆子的眼神是越发不好了,小娘子请先进来坐一会儿,待老奴把东西转给小姐看一看。毕竟样子配色都是她做的,东西也是她用的,得她满意了才行。” 倩倩听说大户人家有很多规矩,外人不能随便进入二门,但她是个女子,不知李婆婆要把自己带到哪里去。 她跟在李婆婆后面边走边看,将四周的景物记明位置。 张府别看从外看只是一个院子,里面却有好几纵深。 墙壁白洁,且外面的几根大柱子是黑灰漆的,根部还露出点漆灰来,看起来有些年头,新建的倒少见。 她听天开说过,有些有钱人家的大柱子可不仅仅是大漆木柱,为了防潮防蚁,还有的先用大漆调极细的砖瓦灰刷厚厚一层,裹上好几层麻布,再在麻布上髹几层砖瓦灰或骨头灰,打磨光滑后再髹大漆。 相当于整根柱子都要髹几遍,那样的柱子又耐用又好看,几代人都不会坏。 这种做法叫披麻挂灰,也可将麻布改成纸,就叫披纸挂灰了。 除了柱子,还可以用在家具上。不过这种做法因为比纯用木漆的贵,平常人家也不会用,是以他做的次数也不多。 这家人的柱子用披布挂灰,看来祖上是阔过的。 她们走的这条路是从小门那里绕过一个小花园,再绕到后宅的。 最终李婆婆让她待在一间小偏房里等着,那倒是像平时用来给下人们休息的地方。李婆婆还叫人给她上了一杯水和一小碟薄脆。 薄脆是加了盐和芝麻用油炸成的。那水似乎是一种酸梅汤,只是冬季喝酸梅汤似乎不太应景。 乡下这时候待客的一般是姜汤或放了糖的姜枣汤,甚至是紫苏茶。 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喝完了水,还吃了一半的薄脆,觉得这咸咸香香的东西,在饿的时候还是挺解饿的,至少自己现在就有点饱。 只是李婆婆还没有来,她却有点内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