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年忙(1/1)

第二日,因想着临近过年,砻米和磨粉的人多。加上自家亲戚也走得差不多了,三人一起到碾米房里去砻米,顺便还要磨两斗小麦、一斗荞麦。一大早挑了去。没想到已有人占着石磨磨麦子了。 何氏只好先砻米。砻米是极为费力的劳动,老的小的都转不动那个土砻,只能何氏来。倩倩和张氏等米砻得一箩了就在旁边用风车把米糠分开,再用簸箕把未脱壳的谷子挑出重新砻。 倩倩则把已脱壳的糙米倒进前面是脚锥的舂臼里,双手扶着扶手,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踏锥,累了再换另一只。 砻米的声音很大,大家不得不扯着嗓门来聊天。 倩倩还要听娘娘们聊天时观察出米的情况,到糙米光亮到可以吃的程度,才把米舀出来,放进风车里把细糠车出。米用米筛子筛过后收进箩筐里。细糠和碎米则收起来用来喂猪或者粮食不够时煮稀饭吃。 粗糠后面再一起舂。但后来何氏嫌这样太繁琐,就换成了砻好的米连粗糠一起舂好再用风车吹,省了两道工序,只是人能吃的细糠便也没有了。 何氏转不动砻了,叫了倩倩来帮忙。倩倩用力推也只能转动一会子,没法子,只好母女二人推着砻臂绕着砻转来砻米,这样速度虽然慢了,却也省些力。 旁边磨面的伯娘看了直感叹。砻米大多数是男子的活计,但若是家中的男子不想事,或者忙别的去了,也就剩下女眷来做了。 三人砻了一个多时辰才等到伯娘磨好粉。张氏先抽空用草刷子把磨上面刷干净,才把麦子倒进上面的斗中,由倩倩慢慢地推着磨转动。 何氏则把已砻好的米放进臼里舂着,张氏负责筛米筛糠和筛粉。三人一直忙到午时初,张氏回去煮饭,何氏和倩倩则继续忙。 一个又是舂又是筛,一个则边磨边筛粉,中间又回去吃了午饭。下午倩倩去放牛,磨粉的事便由两个大的做完。 倩倩告诉张氏她在姨娘那里吃到了包子,想自己学着做。张氏不会,但她到底继承了黄氏的衣钵,每到闲时或者官道上忙的时候,便做点小食去卖掉,得点小钱。 这回她正在量大麦,准备淘洗后发麦芽做芽糖,倩倩若学会做包子馒头当然是可以拿去卖钱的,故此她是很支持的。 为此她还特地请教过自己的老姐妹们具体的做法,可惜都语焉不详,帮不上太多忙。 倩倩只好按照之前听来的做法动手,要先做酵头。她和了点面放在碗里,用湿布盖着,放在阴凉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加点水湿一下。两天后,面团变得很大了,撕开里面是传说中上的蜂窝状,就把湿布取了。 把酵好的面团取了块用凉水泡成稀糊,跟面粉一起和成团,放在葫芦盆里,用湿布和竹盖子盖着,自己忍不住每隔一会就去探头看下。 强生奶奶过来找张氏闲话,两人一个纳鞋底,一个用拨楞锤搓麻线,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却见倩倩纺一会纱又到一个地方看一下,纺一会又看一下,踅踅摸摸,蚂蚁似的,就奇怪地问:“倩倩这是种了什么东西呢?” “能有什么?她在学发面,一个上午不晓得看了几遍了。”张氏笑道。 “发面?做包子呀?真是越来越能干了。这东西我也不会,只听了那到一嘴。做好坯子后还要再发一段时间,上汽后再蒸。”强生奶奶接着说。 “上汽后是哪时候?”倩倩问。 “就是水开了后再放到锅里蒸,那样才熟得透,跟蒸米粑粑不一样。”强生奶奶笑道,“我也没做过,不晓得是不是这样的,倩倩要是做好了,记得给奶奶也吃一个。” 张氏忙笑道:“那是肯定的。”又转头对倩倩道,“现在冷天发得不快,等到明天再看吧。” 倩倩只好作罢,专心纺起纱来。 腊月里货郎来得也勤,这不,又出现了“出动,出动,出出动”,这是货郎进村时摇木把的声音,后来则变成“嘿得隆咚!嘿得隆咚”,这是人出来多了,围着货郎担时货郎高兴地摇锣鼓。 货郎担里有各种乡村必要的小物件儿:针头线脑、头花头绳、银铜铁锡簪环、澡豆胰子、各色棉麻布甚至印花蜡染的手帕、汗巾子、香囊、钱代袋,小孩子的玩具如拨浪鼓、鲁班锁、九边环,甚至竹架纸糊彩绘的风筝、小唢呐、小风车。 这时自然还加上大红、双红的拜帖儿、春联纸、窗花纸,甚至朱红大漆的拜匣,成挂的鞭炮,二踢脚、地老鼠、金盏银盘等花炮。 强生奶奶好热闹,便提议:“走,我们也去看下。” 张氏进去兜了点钱,倩倩也去拿了几文钱放在袖子里的钱袋里,掩了门,看热闹去了。 何氏砍了猪菜回来,也袖了几文钱来看情况。 倩倩先问了下黑红二色头绳的价格,是一文一尺,她在心中估摸着街上是一文一尺半,两文三尺,这个货郎的价格比街上高不少。 又看了会上面的各色绢花和染色通草花,最便宜的也要两文钱一朵,最后咬牙选了朵小小的红色绢花和一尺黑色头绳算是送给自己过年的礼物。 只是没想到,第二天她纺线忙得很把面团的事给忘记了,到用过中饭后才想起来。匆匆地掀开竹盖子,发现面团比以前的大了许多,用手轻轻按了一下,很快就又恢复原状,一按又恢复,撕开一小块,里面呈蜂窝状,便知道算是酵好了。 于是匆匆地剁了点青菜和新买的豆腐做馅。青菜还用盐腌了下挤出水分,加点蒜苗,调成一碗。 家里没有擀面杖,拿了盛米的竹升子按张氏的指点把分成小剂子的面擀薄,按着自己之前吃的包子和在街上看人做包子的样子把馅包了,开始包得不好,五六个后手做熟了,便做得好看一些。 张氏帮着涮了蒸东西用的竹箅子、竹蒸笼,铺上搓洗干净的棕丝。水烧开后两人一起把包子坯放进去,大火烧了会子,估摸着可以了,张氏先夹了个出来让倩倩尝。倩倩却要奶奶尝,听到张氏说了句“熟了”,又加了把松毛,燃完才撤火。 用碗装了两个送给强生奶奶。这时禹寿和何氏还在砻米。天开带着尧寿去上面场子里忙着打柜子,尧寿主要是帮着刨木拉锯钻孔。回来吃晚饭时才看到熟了的包子,一家人很是新鲜,把一笼包子配着酸菜汤吃光了。 也许是到腊月了,匠人们出动的也勤了。上村竟然来了一年才来一次的炉匠,补锅、修刀、修农具、修铜铁锡器,甚至磨镜子、磨剪子。上村没有一家有铜镜的,这磨镜就没了。 炉匠暂时在祠堂安顿,然后绕着村子喊了一路的修刀补锅,主妇们开始归结家中的破损铜铁锡器。 倩倩那时正将家里的大小葫芦器拿到溪里洗刷回来。跟村里大部分人家一样,她家也喜欢种葫芦,大的做盆,小的做盘碗。许多器皿是木头为底的漆器。家里土陶碗有一摞,瓷碗只有几只,只有有贵客时才拿出来待客用。 装粮装水和腌菜用的陶器都是贵物。谁家有铜盆一定是殷实人家,春社日是可能执猪头,坐上宝位的。 在家里做鞋的何氏一听吆喝,马上翻江倒海地将以前坏了堆在一起的金属器皿一股脑地装进箩筐里提到大厅屋去。不久又踅回来,在柜子里翻找。 倩倩瞪大眼睛:“娘是在找什么?” “那个补锅匠讲还会补碗呢,以前不是还有两个碗烂了的么,正好拿去补了。”何氏头不抬,手不停地说。 原来还有个锔碗的。她来了兴趣,将那几个或有裂或缺角的碗找了出来,跟着何氏去看热闹。 祠堂的门口聚了一堆人,也聚了几堆金属器和瓷陶器。 倩倩看了一眼。那些金属器以漏卷刃、长锈、缺口的镰刀、砍刀、菜刀为主,第二多的是锅壶。另有一个裂了个大口子的锡盆,卷了个大口子的铁犁,一把分成两爿的剪刀,甚至还有两根没有针鼻的长铁针。 那些破了的陶、瓷碗的破烂程度亦各不相同。令人吃惊的是,里面竟然还有个缺了拳头大口子的铜盘,不知是谁家的重要财产。 原来炉匠说的会补碗锔碗的是另一个匠人。而修铁补锅的是对师徒,也不知是否为父子。不过看来他们似乎是熟人。 修锅的炉匠带着火炉和木炭、煤块。那补碗的只有一担简易的担子,一个专门用来钻孔的弓钻,那绳子是皮的,一上一下间就将陶碗沿着破裂处钻了两排小洞出来。 再用极小的铜钉或锡钉将小洞横着将裂缝补好,最后抹上用大漆混合的瓦灰,然后擦去外面的瓦灰,稍微打磨一下,一只碗就补好了。别看只有这么点东西,耗时间不说,还挺贵。 眼看到了腊月二十四,天开带着家中男子送了灶王,焚了马秣粮草。晚上何氏泡了几升豆子,又泡了两斗糯米,一半要去磨粉,一半要酿酒用。 二十五倩倩和柏崽就被拉着去磨豆子,他已经放了假,要帮家里做事了。那一半糯米晾干水分后,直接上蒸笼蒸。等他们回来时,糯米饭已熟了,除了盛了的几碗外,其他的已过了水凉着。 倩倩和柏崽每人吃了一碗糯米饭,才帮着何氏过滤豆浆。豆浆滤好后煮开,倒入磨好的石膏水,搅拌一下盖上盖静置。不一会儿,就可以吃嫩嫩的豆腐脑。一家人各吃了一碗加糖的豆腐脑,几乎算是省了顿中饭。 火灰中还煨着几个不大不小的芋头,饿了也可垫饥。张氏从小罐子里取出四颗酒曲,研碎了跟糯米饭拌在一起,再舀入用开水洗净晾干的缸里,中间挖个洞后便盖上盖子,用油纸盖上系好。 天开特地提前几天去定了块猪胰子,这回拿了回来,一个上午都在研药粉,捶猪胰子。 然后把捶碎了的猪胰子跟研成粉的土碱、白芷、白芨、黄豆、白蔹、干桂花末、零陵香、香附子混在一起,不断地向同一个方向搅拌。倩倩蹲在旁边看着,专等着好了后搓丸子。 她看到灶台上煮着的绿豆,就知道公公还是要做澡豆的,这个时候出去卖这些最好了。 等拌好了猪胰子,倩倩和柏崽各蹲一边,拿一块搓成球形,放进小木模子里压成花型,放在簸箕上晾着。 天开又忙着磨皂角、白芷、白芨、白蔹,等绿豆温了后各种粉加上黄豆粉混在一起搓成丸,即可供家人平常使用,又可拿到市上售卖的澡豆便做成了。晾干收起来便可。 这天是小年,天气晴朗,积雪消融,上午换了垫床的稻草,烧了皂角百部水把换下来的被面、枕套、枕巾、衣裳放进去煮了,用木槌在溪水里使劲捶了洗净晾晒。 又用百部水把床柜桌椅四周都刷了以防虫。垫床用的纸被也拿出来晒去霉气。下午扫了房,又把家具器皿擦洗了一遍,各个角落洒水扫了一遍。 禹寿和何氏在和糯米粉,张氏把压好的豆腐切成块放在簸箕上沥着水分,柏崽去放牛。 倩倩想了下,到房里读之前没读完的《岳阳楼记》,顺便练些字。 天非常冷,练了小半个时辰的字后手都是乌的,才走出来,背着背篓去桑田里捡了一篓干桑叶回来,又去菜地里掐了把菜薹,回来后喂鸡喂猪,然后洗菜煮饭。 菜是蒸的夫子肉、煮豆腐,一点点油炒的青菜苔。 晚饭后洗了碗锅,竹制灯架挂在墙上,点着清桕油,烧火热锅倒油,将切成条的糯米条子上面裹上芝麻,下油锅炸,然后炸切成片的豆腐,再炸加了豆腐、青菜、肉、葱的丸子,一部分丸子里还加上胡萝卜丝。 以上这些,再加上后面几天要捉的鱼,买的肉就是过年的所有吃食了。 张氏晚上抽空把泡着的大麦拿了把出来看了一下,有些麦粒已有些芽点了,便在水里加了点热水。 二十六日阖村去鼻头潭上的深潭抓鱼挖淤泥。 二十七日上午又要到自己的小塘里舀水捉鱼。这个池塘有两年没有抓鱼了,一家大小齐上阵,抓了有一桶的大鱼、鲫鱼、白条子和一桶蚌贝螺蛳,剩下的小草鱼、小鲤鱼,则先养在旁边的水池里,待挖了淤泥后再灌水放进去,重新再放的还有淤泥里的老菱角。 鱼抓完了几个大人挖泥挑泥,小孩子们则到溪里把鱼、蚌、螺蛳洗净后提回去。 中午自然是准备吃鱼。小鱼用油煎得两面黄后加点切碎的腌大头菜和酸姜就非常下饭。 大的草鱼除了卖了的几条外,几条大的养在木桶里,其余的和鲤鱼一起剖成两半用盐和酒腌一下,放在烘匾子上晾着,等煮好了饭后再放在灶台上慢火烘干。 要吃的鲤鱼则斩成块,用酒和盐腌一下,加点蒜苗红烧。蚌和螺蛳则放在锅里煮开,挑出肉来炒野蕌头,非常的鲜美。 剩下的小鱼则掐了肚肠后用点盐腌着,一部分晚上用油炸,一部分烘干做鱼干。 正好外公和小舅舅来吃年,带了一只鸡和一块肉,以及自家做的麦芽糖块。 用肉炒个白菜梗,再加上青菜就是一顿丰盛的午餐,足可媲美除夕的团年夜饭。倩倩和柏崽吃得极香,倩倩撑了两碗米饭。 下午,倩倩也不出去了,帮着张氏蒸糯米,把发成二寸多长芽的大麦磨碎了,混在还是热的糯米饭里,每隔一段时间试下温度,不够则在锅底加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