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婚姻的力量29(2/2)
除了这种“停火协议式婚姻”,另一个出路是承认自己的自私,认为这是婚姻问题的根源,并且下决心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对方。因为只有你才能处理自己的自私问题,也只有你才能完全对此负责。所以,夫妇双方都应该认真读圣经,下决心“舍弃自己”。你应当停止为自己的自私辩护;一发现自私,就根除它;别看对方的行为。如果双方都说“我认为我的自我中心是婚姻的主要问题”,那么你们就会拥有真正美满的婚姻。&lt;/p&gt;</p>
§ 从我开始&lt;/p&gt;</p>
两人可能都不采取行动,也可能两人一起努力。但还有一种可能性:一方下决心按照《以弗所书》5:21的原则来生活,另一方却不愿意。我们假设你是那个下决心的人,“我要改掉自私的毛病”。这样会发生什么事呢?通常,另一方不会立刻做出回应。但是,很多时候,你的态度和行为会逐渐软化对方的心。对方会看到你在受苦。而且,因为你不再总是把自己的委屈挂在嘴上,你的配偶也会更乐意承认自己的过错。所以,如果双方决心改正自私的毛病并且服侍对方,你们的婚姻前景就会非常美好。哪怕只有一个人行动,前景也是光明的。&lt;/p&gt;</p>
这让我联想到《创世记》4章的内容,神看着该隐这个极度自怜的人,对他说:“罪就伏在门口了;它要缠住你,你却要制伏它。”(7节)我们必须明白,你生命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就伏在门前!它要占有你,抓住你,吞噬你。你必须行动!神让你舍己,你必须舍了自己,才能得着自己。如果你不靠圣灵,如果你不相信基督为你所成就的一切,那么,一味放弃自己的权利和欲望,就意味着“咬牙切齿”和“忍字心上一把刀”。但是,人若在基督里,有圣灵的同在和保守,舍己就是得到自由和释放。&lt;/p&gt;</p>
就“如何拥有美满的婚姻”这个问题,当代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流行模式;而上面所讲的原则可以纠正这些模式的错误。&lt;/p&gt;</p>
有一种保守的思路,特别强调传统的性别角色。它说,婚姻的基本问题是丈夫和妻子双方都需要服从各自的性别角色,因为这是神所赐的社会功能,也就是丈夫要做家里的头,妻子要顺服丈夫。这种思路非常重视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但这种思路的问题是,过于强调性别差异可能会鼓励自私,尤其会让丈夫变得专横。&lt;/p&gt;</p>
另外还有一种世俗的思路,认为婚姻的问题其实是你要让对方承认你的潜力,并且帮助你发展你的潜力。千万别让配偶糟蹋你。自我实现才是婚姻的目标。你必须通过婚姻发展自己,而且如果配偶不配合,你就得和对方谈判。如果对方不愿意谈判,你就得赶紧脱身,解放自己。当然,这是在给自私火上浇油,而不是泼水。&lt;/p&gt;</p>
但是,基督徒的原则是“出于圣灵的无私”——不是小看自己,也不是高看自己,而是少看自己。出于圣灵的无私,就意味着你的心思不再聚焦于自己,你意识到一切需要都必将在基督里得到满足,并且正在真实地得到满足,所以你不需要指望配偶作你的救主。深深领会福音的人,可以坦然承认自己的自私是婚姻的问题所在,承认自己正在努力改正。而一旦这样做了,他们就会立刻得到一种释放,感觉自己从噩梦中醒来。在圣灵的光照下,他们看见自己从前多么小气,他们看见那些真正要紧的大事,与之相比,自己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多么微不足道。那些不再钻牛角尖整天抱怨自己多么不幸的人,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幸福。你必须舍弃自己,才能找到自己。&lt;/p&gt;</p>
§ 敬畏基督&lt;/p&gt;</p>
《以弗所书》5:21的关键引文当中,还有一个词需要注意。保罗说,我们应当“常存崇敬(reverence)基督的心”,彼此顺服。这是许多当代英文译本的译法,但保罗的原文是我们应当“敬畏(fear)基督”。“崇敬”这个词不足以表达保罗的意思,但“敬畏”也有歧义,因为“敬畏”有惊恐、害怕的意思。那么保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lt;/p&gt;</p>
“敬畏主”这个词在旧约里很常见,我们读旧约的时候,遇到一些很奇怪的说法。“敬畏主”经常与“大喜乐”连在一起。《箴言》28:14说:“常存戒惧之心的,这人就为有福。”一个人总是心存畏惧,又怎能感到幸福呢?《诗篇》130:4可能是最奇怪的,作者说:“但你有赦免之恩,为要使人敬畏你”——赦免和恩典会增加敬畏之情。其他经文说,我们受教和成长是因敬畏主(代下26:5;诗34:11),而敬畏主的特征是赞美、希奇和喜悦(诗40:3;赛11:3)。怎么会这样呢?有人这样解释《诗篇》130篇:“奴仆的恐惧会因赦罪而减少,而非增加……所以,旧约的‘敬畏主’是表明人与神有正确的关系。”&lt;/p&gt;</p>
显然,敬畏主不是害怕,尽管希伯来文确实是这个意思。圣经里的“敬畏”,意味着完全的服从。“敬畏主”就是由衷佩服神的伟大和慈爱。这意味着:因为神如此圣洁,神的爱如此伟大,所以你看他是“美得令人敬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经历神的恩典和赦罪,我们越敬畏他的伟大和作为。敬畏主意味着看见他的荣美而屈膝跪拜。保罗提到基督的爱“催逼着我们”(林后5:14)。是什么感动你、驱动你?是渴望成功吗?是你需要向父母证明自己?需要同事尊重?是因为你怨恨那些轻慢你的人?保罗说,如果这些东西对你的控制和影响胜过神的爱对你的感动,你就不可能无私地服侍别人。只有对主耶稣的敬畏之情才能让我们得到解脱,可以彼此服侍。&lt;/p&gt;</p>
这些话听上去都很深奥,但21节表明,我们必须按照这个道理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lt;/p&gt;</p>
我认识一位近四十岁的女士,没结过婚。她家人和当地人都认为,女人到了这个年纪还不结婚,肯定有大问题。她觉得很羞耻,感觉自己做女人很失败。因此,她对自己的前男友心怀愤怒,因为他和她约会多年却不愿意娶她。这种苦毒的情绪总是无法化解。&lt;/p&gt;</p>
后来,她去寻求心理辅导。治疗师对她说,她把家庭观念当作了自己的价值观,就是说,女人应当嫁人生子才有价值。她怨恨这个男人是因为他阻碍了她得到家庭幸福,而她必须建立家庭,生活才有意义。然后,心理医生建议她应当摆脱这种愚昧的观念,努力追求事业。“如果你看到自己是成功人士,就不需要男人或别人赋予你价值感。”于是,她开始摆脱家庭和文化对女性的看法,追求事业。她开始觉得还不错,但后来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对前男友的怨恨之情。&lt;/p&gt;</p>
这时候,她来到一间教会,第一次听明白基督的福音。她发现福音根本不是自己从前所想的那样——我们要行善积德,把这些东西当作供物献给神,然后神拯救我们。不是!基督的福音是说,耶稣基督替我们行善积德,并且是至高的善,完全的德,我们信他,就白白得着这一切。他活出了完全的生命,是我们当行却不能行的,他又替我们而死,于是,我们信他就罪得赦免,并且“在他眼中看为义”。我们完全被神接纳,成为蒙爱的儿女,并且只有他的接纳和爱才真正重要。&lt;/p&gt;</p>
她逐渐认识到,前面那位善意的心理医生只说对了一半。确实,她不应当通过男人的爱来寻找自我价值。那是陷阱。那让她过于在乎男人对她的看法。可是,心理医生让她通过追求事业和成就来认可自己,这也有问题。这意味着她的自我形象取决于事业成功和经济独立。心理辅导者在劝她用一个“靠行为称义”的体系来取代另一个错误体系!所以她说:“我干嘛要离开‘家庭是全部生命’的女人行列,加入‘事业是全部生命’的男人行列?从前,我因感情受挫而痛苦,现在不也因事业受挫而痛苦?不行。我得安息在基督的义里面,学会因基督而喜乐。然后我就可以对着男人和事业说,‘是基督使我在神眼中看为美好,不是你们。’”&lt;/p&gt;</p>
她这样做了。她很快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忧虑工作上的事,不仅如此,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神在基督里的大爱。她开始经历所谓的“情感的财富”,这是一种被深爱的满足感,可以让我们真正胸怀宽广,当别人误解我们的时候,可以一笑置之。她对前男友和对男人的怨气也逐渐消退了。过了几年,出乎她的意料,她遇到一个男人,两人坠入爱河,结婚了。回首过往,她心里不禁感叹,假如当初嫁给原来的男友,那肯定是一场灾难。她会指望他给她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唯有基督才能给她,所以她不会感到满足,更不会好好服侍他,关心他。&lt;/p&gt;</p>
希伦布兰德(laura hillenbrand)写的一部畅销传记最能说明这个原则,它讲的是二战英雄赞佩里尼(louis zamperini)的真实故事。1943年,赞佩里尼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时,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几乎全部牺牲。在鲨鱼出没的海面漂了四十七天之后,他和另一位幸存者落入日本人手里,在战俘营里熬了两年。这两年里,他们经常挨打,饱受羞辱和折磨。&lt;/p&gt;</p>
战争结束后,赞佩里尼回国了,他得了严重的战后创伤压力紊乱症,并且染上酗酒的毛病。妻子辛西娅对婚姻失去了希望。赞佩里尼整天幻想和盘算着怎么回到日本去杀死“老鸟”——那个经常在战俘营里折磨他的日本军士。一天晚上,他梦见老鸟压在他身上,他挣扎着自卫。一声大叫惊醒了他,原来他正跨在辛西娅胸口上,双手勒住怀孕妻子的喉咙。不久以后,辛西娅提出离婚。他很痛苦,但即便是失去妻子和孩子这种威胁,也不能让他停止酗酒,不能终止他的自毁行为。他摆脱不了过去和怨恨,无法改变自己,哪怕是为了家庭。&lt;/p&gt;</p>
然后,1949年秋季的一天,辛西娅的朋友告诉她,有一个名叫葛培理(billy graham)的年轻宣教士正在城里召开一系列福音布道大会。她去参加了,并欢欢喜喜地回到家中。她立刻对赞佩里尼说,她不想离婚了,说她经历了一场属灵的更新,并且希望他陪她去听葛培理讲道。耐不过她反复劝说,他跟着去了。那天晚上,那位年轻的传道人所讲的主题是“人都是罪人”。赞佩里尼听见就火了,他心想:“我是好人”,但他一这样想,“就感到我在骗自己”。过了几天,他又来听道,并且走上前去悔改,接受基督为救主。&lt;/p&gt;</p>
赞佩里尼立刻就戒了酒。但更重要的是,他感到神的爱洋溢在自己的生命中,并且意识到自己可以原谅从前关他打他的人。长期煽动仇恨、造成痛苦的那种羞耻感和无力感消失了。他与辛西娅的关系也“得到更新和加深。他们在一起过得很幸福”。1950年10月,赞佩里尼回到日本,通过翻译向监狱讲话,那里关着不少从前的战俘营看守。他对他们说,基督的恩典带来赦罪的能力,而且,令这些囚犯深感震惊的是,他热情地拥抱他们每一个人。&lt;/p&gt;</p>
我举这个例子有点犹豫,因为这种特殊的见证可能会导致误解,让人以为信主必定会带来立即的转变。赞佩里尼的情感伤痛特别深刻,而圣灵的工作——让我们认识神在耶稣基督里的爱并且因此而感动——在他身上也特别有效。虽然圣灵的工作并不总是如此突然和明显,但圣灵工作的本质是一样的。圣灵给辛西娅希望,又让赞佩里尼得到解脱,摆脱怨恨,因此他们的婚姻也得到更新。圣灵对人的影响总是好的,不论这种影响是晴空霹雳还是润物无声。&lt;/p&gt;</p>
我们既然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神和好。我们也凭着信,借着他可以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以盼望得享神的荣耀为荣……盼望是不会令人蒙羞的。因为神借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把他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罗5:1—2,5)&lt;/p&gt;</p>
赞佩里尼真实地忍受了肉体的折磨,心里的羞耻、愤怒和恐惧吞噬了他的爱心,让他无法爱别人,服侍别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他一样,我们进入婚姻的时候,都带着一个旧我,一个紊乱的内在生命。我们很多人试图用工作成就来克服自我怀疑。有的人想找一个漂亮聪明的恋人,从对方那里得到永不止息的爱和肯定,让自己感觉良好。这会让双方的关系变成某种救赎,但没有任何人能做到这点。&lt;/p&gt;</p>
所以,保罗说,你们要“常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相爱,他这样来引入婚姻的话题,用意颇深。我们受各种私欲驱动进入婚姻,包括恐惧、欲望和自私的想法。如果我指望婚姻来填满内心那个“唯有神才能填满的属灵空洞”,就不能服侍好配偶。只有神自己才能填满那个空洞。我必须在生活中尊崇神,摆正神的位置,否则我会不停地抱怨配偶不够爱我,不够尊重我,不够支持我。这些都可能是事实,但是,如果神的爱没有真正感动我,我就不能凭爱心对她讲这些话,也不能好好服侍她。&lt;/p&gt;</p>
§ 更加敬畏神&lt;/p&gt;</p>
说到底,“被圣灵充满”和“敬畏主”基本上是同一件事。它们都是指一种内在的、属灵的体验和现实,但这两种说法强调不同的方面。它们都让人“脱离自我”。保罗说,我们必须具备这种出于圣灵的无私之心,才能得到真正美满的婚姻。基督的牺牲和爱感动我们,让我们又惊奇,又欢喜;这种心态是新约一切呼召的驱动力,有了这种感恩的心,我们才能彼此尊重、彼此相爱、彼此服侍。保罗在《罗马书》15章说,我们不求自己的喜悦,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不求自己的喜悦。在《腓立比书》2章,使徒保罗说,我们应当看别人比自己强,因为基督来到世界上,不以自己的尊贵身份为强夺的。他来俯就我们,倒空自己的荣耀,服侍我们,甚至为我们舍命。让圣灵将这个真理铭刻在你的心里,直到爱心涌动,直到你由衷地赞美他奇妙的大工。然后,有了这种“敬畏的心”,有了这种“被圣灵充满”之后,我们才能转身善待配偶,在恩典里凭爱心尽责。&lt;/p&gt;</p>
那么,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被圣灵充满呢?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敬畏主,脱离其他一切恐惧呢?当然,光是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的篇幅就不够用了。但有一个例子会帮我们理清思路。&lt;/p&gt;</p>
几年前,我的一位老听众犀利地发现一个问题。他对我说:“要是你仔细预备讲章,就会引述许多作者;但是,要是你没有好好预备,就只引述c.s.路易斯。”他说得对。这是因为我多年来读了路易斯的每部作品。我刚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他的书解答了我在信仰上的种种疑问,超过其他任何书籍。多年来,我反复阅读他的作品,好些章节可以信手拈来。我还读了一些他的传记和许多个人书信。&lt;/p&gt;</p>
一旦你深入一个人的生命和作品到这种程度,就会发生一件奇妙的事。你不仅熟悉他的书,而且洞察他的心。你晓得他会如何回应某个特定问题,知道他会对某个具体事件作何反应。我即兴演讲的时候,路易斯就滔滔不绝地讲话,因为他确实在场,他是我思想的一部分。&lt;/p&gt;</p>
那么,如果我们更深地进入耶稣的教导、生命和事工,会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我们沉浸于他的应许和呼召,接受他的教导和激励,让他掌管我们的内在生命,抓住我们的思想,以至于每当我们面对挑战,他的话语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又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本能地、下意识地知道耶稣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有什么想法和心情,又会如何?那样的话,当你受到批评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天塌下来,因为耶稣的爱和接纳在你心里牢牢扎根,他总是“在场”;当你批评别人的时候,你会温柔和忍耐,因为你心里全都浸透了耶稣对你的爱、忍耐和温柔。&lt;/p&gt;</p>
这并不意味着你每次受到批评时都有意识地、刻意地去思想“耶稣对此会说什么”,你不用这样去思考,因为耶稣和耶稣的话语深藏在你心里,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坚固你,使你仰起头来。它们会成为你的一部分。你用耶稣的眼光审视自己;你也用耶稣的眼光审视世界。这成为你固定的思维模式。&lt;/p&gt;</p>
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多年的沉思和反省。还需要有规律的祷告、查经和读书,常常与朋友交谈,参加有生命力的公众崇拜。但是,不同于学习其他思想家或作家,耶稣的灵主动住在你里面,并且用圣灵照亮你的心,让你看见福音的荣耀。然后,福音“丰丰富富地住在你们心里”(西3:16),我们就有力量去服侍,去正确地批评和接受批评,不再指望配偶或婚姻来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并医治我们的一切伤痛。&lt;/p&gt;</p>
§ 两种“爱的思路”&lt;/p&gt;</p>
布莱克(william blake)在他的《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中表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恋爱方式。他的话很打动人:&lt;/p&gt;</p>
爱不讨自己的喜悦,&lt;/p&gt;</p>
也不顾自己的益处,&lt;/p&gt;</p>
乐见别人得到满足,&lt;/p&gt;</p>
虽在地上如在天堂。&lt;/p&gt;</p>
爱只讨自己的喜悦,&lt;/p&gt;</p>
全不顾别人的益处,&lt;/p&gt;</p>
乐见别人不得满足,&lt;/p&gt;</p>
虽有天堂也成地狱。&lt;/p&gt;</p>
——摘自《泥与石》(the clod and the pebble)&lt;/p&gt;</p>
也许你觉得自己“发疯一样爱上”某人,但其实你只是感觉对方可以满足你的需求,消除你的不安全感和对自己的怀疑,于是觉得对方吸引你。在这种关系里,你会提出各种要求,试图控制对方,而不是服侍和给予。为了不将“配偶的喜乐和自由”杀死在“你的需求”的祭坛上,只有一个办法:转向你灵魂的终极恋人——耶稣基督。他甘心乐意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替你承受了死刑,就是你得罪神并得罪人所配得的刑罚。在十字架上,他被弃绝,经历了最大的孤独和绝望,而他做这一切完全是为了我们。因为圣子耶稣的爱和牺牲,你如今可以借着圣灵的工作认识天父的爱。耶稣真正“在绝望的地狱里建立了一座天堂”,让我们在地如在天。并且,有了神的爱坚固心灵,你也能像耶稣一样舍己,凭爱心服侍你的配偶。&lt;/p&gt;</p>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