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婚姻的奥秘28(2/2)

“她把‘歌德’这个词都读错了。”&amp;lt;/p&amp;gt; “我看到他书架上有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叫我怎么还能尊重他?”&amp;lt;/p&amp;gt;</p>

“要是她能减七磅体重就好了。”&amp;lt;/p&amp;gt;</p>

“当然,他是个不错的伴儿,但他公司不够大。而且他穿那种短黑袜。”&amp;lt;/p&amp;gt;</p>

“嗯,开始很不错……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好,笑起来很可爱。一切都很好。可是她一转身,”一个不祥的停顿之后,他摇摇头,“……她胳膊肘儿颜色太深了。”&amp;lt;/p&amp;gt;</p>

蒂尔尼扫描完那些荒唐得离谱的个人征婚广告(他们“欲觅”的对象根本不存在)之后,认定当代年轻人受困于一种机制,他称之为“自动挑错机制”(flaw-o-matic)。这是一种“内心的声音,是头脑内部不停运转的自动装置,可以立刻发现潜在配偶身上的致命缺点”。“自动挑错机制”有什么作用呢?他认为,这个机制来自于有些人“下定决心要得到他们所不配得的东西——并且拒绝任何与他们相近的东西,哪怕有一丝相似都不行”。但蒂尔尼总结说,这是一种给自己找借口的机制,它让我们有理由保持单身并因此保持安全状态。“在他们心里,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自动挑错机制’……承认这点并不容易,尤其在情人节更是如此。他们在这些征婚广告里所说的其实是:欲觅独身。”&amp;lt;/p&amp;gt;</p>

换句话说,当代文化中一些人向婚姻伴侣索取太多。他们不把婚姻视为两个有缺点的人在一起创造一个稳定、友爱、相互安慰的空间——如拉什(chrisch)所言:一个“残酷世界”中的避难所。相反,他们在寻找一个理想化的人:这个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本相,补足自己的能力,并且满足自己的性欲和情感需求。男人实际上是要找这样一个女人:“做过时装模特的小说家或宇航员。”女人对男人的期望也是一样不切实际。不是基于“舍己”,而是基于“自我满足”的婚姻,需要一个“容易维护保养”或“免于维护保养”的配偶,对方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却对你几乎一无所求。简而言之,今天人们对配偶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amp;lt;/p&amp;gt;</p>

然而,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对婚姻的要求不太高,但很怕结婚。蒂尔尼相信,有很多人恐惧婚姻;至少他在纽约的那些朋友里面,这种人不少。比起“梦想完美配偶”的人,“根本不想结婚”的人其实更多,尽管后者不一定承认这点。毕竟,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视个人自由、个人自治和自我实现,我们认为这三样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且,凡有头脑的人都深知,爱的关系就意味着丧失这三样东西。你可以说,“我想找一个愿意完全接纳我的人”,但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也知道任何深入了解你的人都希望你改变。你还知道,对方也会有各种需要,而且是一种深刻的需要,以及各种缺点。这一切听起来都很令人痛苦,而且事实就是这样,所以你不想面对这一切,而你又很难向别人和自己承认你不想结婚。于是,你就打开“自动挑错机制”,把敏感度调高,这样就能远离婚姻了。&amp;lt;/p&amp;gt;</p>

但是,如果你仅仅因为不想失去自由就逃避婚姻,那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感情,而且是一种最深的伤害。路易斯形象地说:&amp;lt;/p&amp;gt;</p>

若爱,心或如刀搅,或竟至破碎。若要将自己的心完全保护好,就不可将心付与他人,连爱动物都不行。用无伤大雅的嗜好将心包裹起来吧,避免一切纠葛。把心锁在自私的棺材里,它必安然无恙。但是,在那个棺材里,在那个安全、幽暗、静止、沉闷之处,它会变。它不会破碎;它会变得无法破碎、无法进入、无法救赎。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悲剧的危险,只有下地狱。&amp;lt;/p&amp;gt;</p>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对一夫一妻制的前景过于悲观,这是因为我们对婚姻伴侣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并且这一切完全出于我们的无知:我们误解了婚姻本身的目的。&amp;lt;/p&amp;gt;</p>

§ 总是找错人&amp;lt;/p&amp;gt;</p>

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来看看圣经是怎么讲婚姻的。圣经不仅解释了我们咎由自取的文化困境,而且提供了解决办法。&amp;lt;/p&amp;gt;</p>

圣经解释了为什么人不可能找到“完全合得来”的伴侣。作为牧师,我向上千对夫妇讲过婚姻之道,他们当中有些在努力寻求婚姻,有些在努力维持婚姻,有些在努力挽救婚姻。我听见许多人反复说:“爱不应当这么别扭;爱应当自然而然。”我总是这样回应:“你为什么相信‘爱应当自然而然’呢?难道一个打职业棒球的人会说‘打快球不应该这么难’?一个作家想写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难道他会说‘塑造生动可信的角色和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应该这么难’?”可以想象,他们会振振有词:“但是,爱不是打棒球,也不是文学创作。爱就是爱。如果两个人合得来,如果两个人是真正的心灵伴侣,爱就应当自然而然。”&amp;lt;/p&amp;gt;</p>

基督徒对此的回答是: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合得来的。杜克大学伦理学教授侯活士(s)讲得很透彻:&amp;lt;/p&amp;gt;</p>

“自我实现”这种伦理观会破坏婚姻。这种伦理观认为,婚姻和家庭体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成就,为了让我们变得“完整”和幸福。这种理论假设:有一个人是最适合我们的,如果我们仔细去找,就能找到那个人。但这种伦理假设是错误的,它忽视了婚姻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实际上总是和错的人结婚。&amp;lt;/p&amp;gt;</p>

我们从来不认识我们的配偶;我们只是自以为认识。即便我们当初找对了人,过不了多久,对方会变。因为婚姻这件人生大事意味着:我们一走进去,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其实,婚姻的要点是……学习如何关爱自己所嫁(娶)的那个陌生人。&amp;lt;/p&amp;gt;</p>

侯活士告诉我们,寻找完全合得来的心灵伴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婚姻让你特别密切地接触另一个人,这种亲密关系超越任何其他关系。所以,一结婚,你和配偶就开始发生深刻的改变,并且你无法预知会发生哪些变化。所以,你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你的配偶以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amp;lt;/p&amp;gt;</p>

很多人听了侯活士的话就感到恼怒,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侯活士的本意就是要和时代精神对着干。为了加强这种对立,他故意一言蔽之。当然,有很多不结婚的正当理由,例如年龄差距太大、语言不通等等。婚姻本身已经够难的了,何必再加上这些负担呢?所以,“侯活士定律”是有程度之分的。有些人真是错误的结婚对象。但是,即便是好的结婚对象,也是“合不来的”。凡是经历过长期稳定婚姻的人,都知道侯活士所言不虚。经过多年风雨之后,你必须学会如何爱一个陌生人。你必须改变那些你不想改变的东西,你的配偶也是如此。这条路最终会领你们进入一个坚固的、温柔的、喜乐的婚姻。但是,那不是因为你找对了人,不是因为你找到了那个完全合得来的人。那个人根本就不存在。&amp;lt;/p&amp;gt;</p>

这本书献给我和凯西的一些老朋友,我们认识他们已经差不多有四十年了。从他们那儿,我们得到了许多关于婚姻的私密看法。我们在神学院读书的时候就与五对夫妇结为好友;先是几位女士成为好朋友,然后她们的丈夫也逐渐开始交往,成为哥们。这四十年来,我们互相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登门拜访、度假、同哀哭、同喜乐。我们彼此的婚姻和生活没什么可隐藏的。我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例如在海滩上)一起谈论当初恋爱和结婚时的糗事。我们当初怎么会选他(她)们当配偶呢?在外人看来,我们简直像一群疯子。&amp;lt;/p&amp;gt;</p>

辛迪和吉姆:辛迪当年是一位高雅的女士,来自希腊东正教家庭,安静,好思,而且是典型的希腊风格。吉姆精力充沛,吵吵闹闹,喜欢搞笑,而且来自浸信会。然后是盖尔和盖里:他们年龄相差七岁,而且有很大的神学分歧;不仅如此,盖里还经常带着一群大学生搞两周长的野外露营,而盖尔认为度假就应该呆在假日酒店里享受空调。路易丝和大卫:路易丝大学专业是艺术史和英语文学,并且她非常坚持她的改革宗信仰;而大卫却是神召会的带职牧师,每天在宿舍里唱赞美诗,吵得大家没法睡觉。韦恩和简:简说,韦恩是未提炼的纯金,深藏于匹兹堡式外表之下;而她自称为美国南方势利眼。然后是道格和阿黛尔:阿黛尔环游世界,是老练的宣教士;道格则是年轻的国际校园团契同工。阿黛尔之前刚与另一个男人(也叫道格)分手。道格和阿黛尔结婚前夜,阿黛尔坐在我家的床上伤心流泪,不知道自己是否嫁对了人。而她现在说:“婚姻开始的时候,我们徘徊在怀疑和地狱的门口,现在站在天堂的门口。”&amp;lt;/p&amp;gt;</p>

当然,还有我和凯西。凯西是长老会的,她固执己见,而且坚信自己要投身于城市事工[起因是大卫·威尔克森(david wilkerson)的《十字架和弹簧刀》(the cross and the de )]。而我呢?我刚刚向我所属的一个小型农村非长老会宗派的主教承诺不会加入长老会,尽管我当时读的神学院倾向于长老会。&amp;lt;/p&amp;gt;</p>

我们这几对,当初看来全都没戏。但我们不仅结了婚,而且过得很幸福;如今我们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我们相互扶持,渡过了手术的难关、丧亲的痛苦以及各种危机。&amp;lt;/p&amp;gt;</p>

为什么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合适的结婚对象?侯活士告诉我们第一个理由:婚姻会深刻地改变我们。但还有一个理由。进入婚姻的人都是不健康的,每个人在属灵方面都被罪所破坏,这首先意味着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向自己而活(incurvatus in se)。正如作家鲁热蒙(denis de rougemont)所言:“神经质的、自私的、不成熟的人怎么可能一谈恋爱就变成天使?……”这就是为什么经营美满的婚姻比取得运动或艺术成就更难。不经过严格的锻炼和大量的创作,与生俱来的才能无法让你变成职业运动员或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既然人性的败坏如此之深,那么,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又怎么可能轻易彼此相爱,和平共处?所以,圣经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个教义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婚姻是如此痛苦,如此艰难,超过这堕落世界上一切美好重要的事物。&amp;lt;/p&amp;gt;</p>

§ 世界末日的爱情&amp;lt;/p&amp;gt;</p>

当代人对婚姻的期望无穷无尽,根本无法实现,这些期望使得婚姻不堪重负,加倍痛苦。普利策获奖作家贝克(ernest becker)相信,当代文化让人产生一种疯狂的欲望,他称之为“世界末日的爱情”。古时候,人们希望婚姻和家庭提供爱和安全保障。至于人生的意义、将来的盼望、道德指南和自我身份这些东西,则指望神和来世。然而,今天,当代文化告诉我们,神啊、来世啊这些东西谁都说不准,说不定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贝克说,总得有什么东西来填补神留下的空位,而这个东西常常就是浪漫的爱情。从前我们凭信仰得到的东西,如今指望性爱赐给我们。他写道:&amp;lt;/p&amp;gt;</p>

恋人成了神的化身,人生才有意义。一切精神和道德的需求如今都集于一人……换句话说,爱的对象就是神……神眷顾伟大的信仰群体的世界观消亡之后,人就开始在异性里面寻求神。毕竟,我们把恋人提升到神的高位,我们到底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呢?得到救赎——少一点也不行。&amp;lt;/p&amp;gt;</p>

作为牧师,我曾听见成百上千人向我哭诉婚姻关系多么难以维持、他们如何失去了爱情。杰夫和苏的例子很典型。杰夫又高又帅,是苏心里一直想要的那种类型。杰夫善于言谈,而苏在公共场合内向安静,所以她喜欢他在社交场合出头引领话题。苏善于决断,有远见,而杰夫则“活在当下”。他们的差别似乎正好彼此补足。苏心里暗喜,这么帅的人居然爱上自己;而杰夫呢,虽然很多女人觉得他没上进心,但他很高兴找到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孩。然而,结婚刚一年,杰夫的善谈在苏眼里变成了沉迷自我和不会聆听。他缺乏职业规划这个缺点也让她非常失望。与此同时,苏的安静如今在杰夫看来是深藏不露,轻言细语不过是为了掩盖她的蛮横霸道。婚姻关系江河日下,两人很快就离婚了。&amp;lt;/p&amp;gt;</p>

两个人的幻想都破灭了。“蜜月”总得结束,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但是,当代人所经历的失望,当代人痛苦的深度和强度却是史无前例的,而婚姻日趋没落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有某种东西强化了这种自然体验,并且将这种体验变成毒药。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对婚姻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以为只要找到真正的心灵伴侣,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但这种想法是把恋人当作神,而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这么高的要求。&amp;lt;/p&amp;gt;</p>

那么,为什么不照很多人所提议的那样,干脆放弃婚姻,把它当作过时的文化古董?当代人是自由、自治的个体。我们已经看见家庭、宗教制度和民族国家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如何变成压迫人的工具。也许,属于婚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总有人说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正在消亡。最近,新闻报道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有将近40%的美国人相信婚姻正在过时。正如电影《一夫一妻》的一位主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在美国,婚姻已经失败了。婚姻制度确实是神圣的,但也是失败的,我们呵护婚姻过头了。必须找到新模式。”&amp;lt;/p&amp;gt;</p>

§ 深刻的矛盾&amp;lt;/p&amp;gt;</p>

但是,尽管人们的普遍印象是婚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婚姻的批评者却不太确信这点,而且为此纠结万分。两个典型的例子是基普尼(laura kipnigain polemic)和哈格(pamela haag)的《后浪漫时代的婚姻》(marriage confidential:the poge of workhorl children,under nd rebel couples who are rewriting the rules)。两位作者都花了很多时间来证明传统婚姻令人窒息,并且几乎不可能找到真正美满的长期婚姻。然而,她们最终却不情愿地说,必须保留婚姻制度,尽管应当对婚外性关系和艳遇保持开放的态度。&amp;lt;/p&amp;gt;</p>

但是,斯特劳斯(eliute)一书中批判了哈格的作品,认为哈格“并未证明‘非一夫一妻关系的开拓者’比那些忠于婚姻的人过得幸福”。实际上,哈格确实提到那些“悖逆夫妇”——出轨的已婚者或通过聊天室勾搭异性的已婚者——发现婚外情的体验并不令人满意,甚至会破坏婚姻。“归根结底,”斯特劳斯总结说,“哈格对婚姻制度的忠诚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她近乎完全把婚姻制度肢解了。”斯特劳斯的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美国当代知识分子对待婚姻制度的矛盾心情。&amp;lt;/p&amp;gt;</p>

今天,几乎无人能提出任何值得思考的、站得住脚的论点,证明人类社会可以没有婚姻。当代一夫一妻制的反对者也必须承认,至少从实用的角度,我们不能没有婚姻。其中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基于实验的研究证明了这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除了这些科学研究证据之外,其他证据也表明婚姻——传统的、排他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可以造福众人,它不仅造福成年人,更让儿童和整个社会受益匪浅。&amp;lt;/p&amp;gt;</p>

但我们不需要科学数据也知道婚姻不会消亡。婚姻的普世性本身已经证明了一切。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文化或世代不以婚姻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尽管西方文化中已婚的人数减少了,但想结婚的人数比例并未减少。我们依旧渴望婚姻。亚当一看见夏娃就脱口而出“就是她”,从亚当的感叹中,我们听见这种深刻的渴望,深藏在婚姻里的那种不可磨灭的感觉,一件无以言表的珍宝。这绝非虚言。当代人的婚姻问题不在于婚姻本身。根据《创世记》1章和2章的记载,我们被造成男人女人就是为了结婚,而神设立婚姻则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创世记》3章说,婚姻以及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全都因为人类犯罪而遭到了破坏。&amp;lt;/p&amp;gt;</p>

如果我们的婚姻观过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那我们就低估了罪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婚姻观过于悲观和愤世嫉俗,那我们就不明白婚姻的神圣起源。如果我们同时采取这两种态度,正如当代文化那样,那我们的负担就因扭曲的认识而加倍沉重。但是,问题不在于婚姻制度,而在于我们自己。&amp;lt;/p&amp;gt;</p>

§ 极大的奥秘&amp;lt;/p&amp;gt;</p>

本章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保罗说婚姻是一个“极大的奥秘”。我们细数各种事实,证明婚姻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不能忽视婚姻,因为它太重要了,但它实在让我们手足无措。然而,保罗这里用的希腊文“mysterion”还有“诀窍”的意思。在圣经里,这个词不是用来表示某种圈内人士才懂的神秘知识,而是指某种奇妙的、让人“恍然大悟”的真理,是神借着圣灵所启示的真理。在圣经的别处,保罗用这个词来指福音里关乎神救赎旨意的其他启示。但在《以弗所书》5章,他出人意料地把这个内涵丰富的词用于婚姻。在31节,他引用《创世记》讲婚姻的最后一节经文:“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然后他说,这是“极大的奥秘”(32节),一个伟大的、奇妙的、深刻的真理,人只有靠圣灵帮助才能明白。&amp;lt;/p&amp;gt;</p>

但是,婚姻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保罗紧接着说,“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这是指前面25节所说的话,“你们作丈夫的,要爱妻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简而言之,这个“奥秘”不仅是指婚姻本身这个事实。这个奥秘是指:丈夫应当为妻子做的事,就是耶稣所做的、让我们得以与他连合的事。那到底是什么事呢?&amp;lt;/p&amp;gt;</p>

耶稣为我们舍命!耶稣,神的独生子,本是与父同等的,舍弃了自己的荣耀,成为人的样式(腓2:5及以下经文)。不仅如此,他甘愿走上十字架,为我们的罪付了代价,承受了刑罚,消除了我们的罪债,使我们不再被定罪,好叫我们与他连合(罗6:5),有份于他的神性(彼后1:4)。他舍了自己的荣耀和权力,成为仆人。他向着自己的利益而死,反倒看顾我们的需要和利益(罗15:1—3)。耶稣的牺牲和服侍,得以让我们与他深入地连合,他也与我们连合。而这,保罗说,就是关键所在,这不仅是理解婚姻的关键所在,也是经营婚姻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能把《创世记》2章最早讲婚姻的话与耶稣和教会联系起来。一位解经家说:“保罗看见,当神最初设计婚姻的时候,心里所想的就是基督和教会。这是神对婚姻的伟大心意:描绘基督与他所救赎的百姓之间永远的连合!”&amp;lt;/p&amp;gt;</p>

有人说,婚姻本质上是压迫人的,因此是应当废弃的。福音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说法。在《腓立比书》2章,保罗说,神子不以自己与父同等为强夺的,反倒甘愿成为父的奴仆,由此显出子的伟大。耶稣走上十字架,但父使他从死里复活。&amp;lt;/p&amp;gt;</p>

这告诉我们什么叫神的形象……父、子和圣灵不图自己的益处,不彼此操纵……没有所谓“通过多样化实现团结”,也没有所谓“通过团结实现多样化”;只有“三而一、一而三”的神。&amp;lt;/p&amp;gt;</p>

但我们千万别驻足于此。在《以弗所书》5章,保罗让我们看到,虽然耶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但他没有用大能大力来压迫我们,反倒牺牲了一切,好让我们与他连合。而这种做法超越了一切哲学思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果神设立婚姻之初就想到了耶稣救赎的福音,那么婚姻必须符合神的模式才行得通,就是基督舍己的爱所彰显的模式。保罗的话不仅驳斥了“婚姻压迫人、限制人”那种说法,而且也解决了“婚姻的要求太严”这个问题。我们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简直不知道从何开始。那就从这里开始,保罗说。神在耶稣里为你做了什么,你就为配偶做什么,别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amp;lt;/p&amp;gt;</p>

这就是那个极大的奥秘——耶稣的福音和人类的婚姻彼此解释;神设立婚姻之初,已想到耶稣的救赎工作。&amp;lt;/p&amp;gt;</p>

§ 选错了?没有!&amp;lt;/p&amp;gt;</p>

我们应该拒绝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给我们的二选一。婚姻的目的是舍弃自己的利益,成全家人?还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成全自己?基督徒的观念超越这种两难处境。基督徒的婚姻观并不让人在成全自己与牺牲自己之间二选一,而是让人通过相互牺牲来相互成全。耶稣舍了自己;他向自己而死,救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他的百姓。现在我们也舍弃自己,我们也向自己而死;首先是悔改信靠福音,然后每天顺服主的旨意。然而,顺服基督是绝对安全的,因为他已经向我们表明他愿意为我们而死,又为我们复活。他的作为消除了我们一切的恐惧,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顺服会使自己蒙受损失。&amp;lt;/p&amp;gt;</p>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美满的婚姻呢?你们需要认识那个奥秘——基督的福音;并且需要知道福音如何带来婚姻的力量和正确的婚姻模式。一方面,婚姻经历会向你展现福音的美好和深奥。婚姻会让你更深地倚靠福音。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地理解福音,帮助你们更深地彼此连合,日益合一。&amp;lt;/p&amp;gt;</p>

然后,就是本书的主旨:借着婚姻,“福音的奥秘就显明了。”福音帮助你理解婚姻,而婚姻也帮助你理解福音。这两种力量相互促进:借助婚姻,福音由内而外地塑造你,先是彻底改变你的内心,然后逐渐改变你的生活。&amp;lt;/p&amp;gt;</p>

婚姻之所以如此痛苦而奇妙,是因为婚姻反映基督的福音,而福音本身就是又痛苦又奇妙的。福音就是:我们自身的罪恶和残缺超乎我们所信,而与此同时,我们在耶稣基督里蒙爱和得接纳也超乎我们所望。只有这种关系才会真正转变我们。没有真理的爱显得太孱弱:它支持我们,肯定我们,却让我们无法纠正错误;没有爱的真理又显得太严厉:它给我们鞭策之声,我们却听不进去。然而,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之爱,既有真理又有爱:基督让我们彻底认识自己的本相,又彻底地、无条件地向我们献身。基督满有怜悯的献身之爱,帮助我们认识真理,认识我们自己的本相,又让我们可以悔改。这种认罪悔改促使我们一生跟随他,安息在他里面,享受神的怜悯和恩典。&amp;lt;/p&amp;gt;</p>

神对我们的爱是改变生命的爱;越是婚姻遇到难处的时候,我们对神的爱体验得越是深刻。但是,美满的婚姻也让我们在人的层面体验到神的爱。福音可以用神的爱充满我们的心,这样一来,一旦配偶不爱你,你就可以包容和忍耐。福音让我们得以自由,我们可以彻底地看清配偶的罪过和缺点,也不忌讳谈论,而仍然完全地爱对方,接纳对方。并且,一旦我们的配偶借助福音的能力体验到这种“真理加献身”的大爱,到了合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发生改变。&amp;lt;/p&amp;gt;</p>

这就是那个极大的奥秘!基督的福音让我们得到神的能力和正确的模式,可以相互扶持,同走婚姻之路。但这个正确的模式到底是什么呢?神的能力到底如何工作呢?让我们翻到《以弗所书》5章,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大奥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