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工作的新指南12(1/2)
你们在禁食的日子,仍然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欺压为你们作工的人......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这样吗?不是要松开凶恶的锁链,解开轭上的绳索,使被压迫的获得自由,折断所有的轭吗?不是要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把流浪的穷困人接到你的家里,见到赤身露体的,给他衣服蔽体,不可逃避自己的骨肉而不顾恤吗?&lt;/p&gt;</p>
——《以赛亚书》58:3,6一7&lt;/p&gt;</p>
? 道德的局限&lt;/p&gt;</p>
2008-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周日点评栏目的专栏作家写到,她有一位朋友,之前受聘于一家投资银行,最近被解雇她工作努力、为人诚实、办事公正、乐善好施。其职责正是对次级抵押贷款、学生贷款和信用卡债务进行证券化。“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被她拼凑在一起出售给投资者的债务会给经济带来如此灾难性的后果——虽然她早应想到。”可是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华尔街精英们也在追问同样的问题。答案是现代与后现代偶像在作祟。我们被灌输的理念是,只要不违法且人皆为之,那么挣钱就是第一要务。&lt;/p&gt;</p>
许多人对金融服务业和企业需要靠外部约束来规范行为这一点嗤之以鼻。面对商界领袖应当拥有更高道德操守的广泛呼吁,《经济学人》刊登的回应文章引述了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名言——企业管理者有且仅有一个目标,就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者认为,市场本身是惩恶扬善的。经理和业主不需要监管;如果他们不诚实,市场就会淘汰他们。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市场就会自动调节。&lt;/p&gt;</p>
的确,大多数商业伦理课程和书籍都微妙地附和着这种观点。尽管大家都说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应当诚实公平,我们应当优待员工,回馈社会,但这种倡导的依据是什么?答案通常是:这有利于企业发展。这样做既可以提升企业信誉,长期来看还可以形成更有利的商业环境。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来讨论道德或进行道德实践。正直有利可图;欺诈适得其反。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长期来看)这是真理。&lt;/p&gt;</p>
仅此而已吗?会不会出现某种情形,你的非道德手段导致短期收益惊人,而你或你的朋友并没有面临危险,甚至基于成本效益测算出的潜在收益远高于风险?当然会!更有甚者,凭良心办事会招致重大经济损失,若严格按照成本效益分析,违反道德的风险和破坏关系的做法完全值得一试。正因此,有失诚信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lt;/p&gt;</p>
讲一个看似不足为意却与很多人息息相关的小故事。霍华德二十七岁那年有机会从一家大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实力相当的公司,虽然职责变化不大,却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协商薪酬时,霍华德被问到当前的薪资水平。霍华德多说了百分之四,约几千美金。他的想法是当前工资越高,潜在雇主定薪水平就越高。他辩解说新公司的年假比前一家少了两周,他只是把这部分福利算到了工资里。鉴于不太可能被揭穿,他的借口看似合理。收益大于成本和风险。而且他确信很多人都虚报工资。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吗?&lt;/p&gt;</p>
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对公共利益具有累积效应。原欧洲议会副主席卡瑟伍德爵士(therwood)在一本短小却颇具说服力的宣传册中抨击,腐败是全球面临的阻碍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最大挑战之ー。年轻时从事跨国建筑行业的他发现,行贿在政局动荡、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司空见惯;而在经济较发达、拥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国家就不那么普遍。针对这现象,许多跨国企业、发展机构、政府官员和来自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携手发起一项名为“透明国际”(trantional)的反腐败运动。&lt;/p&gt;</p>
卡瑟伍德讲述了一名年轻的优秀基督徒医生的故事,说明个人诚信对社会具有广泛影响,但践行诚信不能只靠个人,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依据法律,该医生所在国家的医院是免费向全民开放的;而现实生活中医护人员普遍受贿,因此只有富人得到救治,许多穷人死于无钱看病。这种腐败是系统性的,因为政府无法按照承诺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政府在其他方面的贪腐和挥霍。年轻医生出于良心拒绝受贿,却因此无缘参与当地的医疗服务。他向当地教会求援,却失望地发现快速成长中的本土教会根基未稳,不敢公然挑战强大的政府势力。失望之余,他最终移民海外,离开了那个既需要他的才能,又需要他那份持守正义的国家。&lt;/p&gt;</p>
“透明国际”的保罗?巴彻勒(paul batchelor)警告说,很多人以为腐败只存在于“落后”国家,但这种论断有失偏颇。巴彻勒在《盐与光:基督徒在反腐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腐败越严重,经济就越低迷。即便在相对繁盛的国家和地区,腐败也蚕食了本应更强大的国民经済,掠夺了人民——通常是穷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权益。巴彻勒指出金融界普遍存在“投资和激励扭曲”的问题,投资者和股东因此不再相信企业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数字,这种不信任阻碍了投资和经济的增长。就在我写本章的这一周,巴克莱银行因涉嫌通过操纵金融产品价格(通过操纵lbor,即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实现)牟取私利,侵害小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被处罚4.5亿美元。&lt;/p&gt;</p>
巴彻勒认为腐败不只存在于商界。他细数民选官员与政府官员的腐败行径、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和大张旗鼓的利己主义。这导致民众的犬儒主义情绪越发严重,他们不愿参与政治进程又助长了腐败蔓延。在哈佛和乔治?梅森(gecome mason)大学担任政府管理学教授的休?赫克罗(hugh heclo)在《制度思考》(on thinking inlly)ー书中追溯了美国民众对一切制度(政府、企业、宗教)逐渐丧失信任的过程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个人在工作中滋生的不良作风会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深远影响。&lt;/p&gt;</p>
那么霍华德的事例呢?他那无伤大雅的谎言能引发怎样的社会影响呢?当霍华德讲述这个故事时,他坦言当自己意识到可以为区区小利轻易放弃正直时,他的良心被震动了。为什么他不能开诚布公地提议增加几千元钱补贴他牺牲的两周假期?为什么他不能相信那位已经为他预备面试的上帝也会为他预备薪水?他对这份工作的兴趣是基于工资还是基于上帝交给他的工作内容?他意识到其社会影响始于我们在金钱的祭坛下牺性正直的那一刻,因为下一个谎话会来得更容易。如果其他人看见他的行为,也会受诱惑去效仿。如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金钱而非工作本身创造的价值,那会有损于他新加入的企业文化。&lt;/p&gt;</p>
基督徒应对不道德行为坚决说不,即便这意味着巨大的自我牺牲。值得庆幸的是,基督信仰的故事主线给予了信徒们更坚定的道德基石——作诚实无过之人远比实用主义的成本效益分析更为可靠。我们之所以诚实、富有同情心和慷慨,并不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虽然其往往有益,而这正是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的伦理道德),而是因为其本身是正确的——这样做可以荣耀上帝的旨意和他对人类生命的计划。虽然有时候这会使我们成为少数派,甚至置我们于不利地位。但正如圣经学者布鲁斯?沃尔特基(bruce waltke)所言,圣经中的义人甘愿损己利人,而“恶人......会损人利己”。&lt;/p&gt;</p>
? 不同的美德观&lt;/p&gt;</p>
我们在第10章讨论了普遍恩典这一圣经原则,强调了基督徒与不同信仰的同事之间的共性。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因此可以接受同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共享前沿进展,欣赏业务出众的从业者,无论其信仰怎样。我们应尽全力勤勉自律,做精明能干之人,这一点很重要。《歌罗西书》3:23教导我们:“无论你们作什么,都要从心里去作,像是为主作的。”如果我们认真对待这句经文,就会以踏实肯干、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赢得同事的尊重。这意味着言必信,行必果,透明公正。&lt;/p&gt;</p>
很多人认为诚实正直、乐于奉献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无关乎基督信仰。从某种角度来讲的确如此。c.s.路易斯在其着作《人之废》(the abolition of man)附录中,列出了不同文化与宗教信仰对人性美德相似的见解。只是,基督徒所拥有的福音这一道德罗盘和能力,或明或暗地将我们从人群中分别出来。这是因为以圣经为本的基督信仰为我们揭示出不同于其他世界观的重要信息,如果行出来,就可以将信徒在职场中分别为圣。&lt;/p&gt;</p>
中世纪时最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认为,柏拉图的四项基本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慎思,也包含在圣经中。阿奎那在四项美德基础上增加了基督教启示所独有的三项神学美德:信、望、爱,并揭示了上帝的性情和上帝的恩典。古典文化宣扬的怜悯是有限度的,而基督教教义将爱的定义提升到新的高度,包括爱仇敌和原谅逼迫你的人。这是生活在荣辱观文化中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将嫉恶如仇视为一种美德。&lt;/p&gt;</p>
法国哲学家吕克?费里在他的《哲学史》一书中提出,基督教之所以“战胜希腊思想并主宰了欧洲”,主要因其在“道德方面”的教导,具体而言,希腊思想一直将终极实体理解为非位格的存在,而“基督教将宇宙和谐而神圣的构造理解为具有独一位格的基督”。基督教岀现以前,东西方文明都将救理解为进入一种非位格的匿名状态,尚未出现“我们的本源是上帝之爱,并终将回归并体验它”的观点。基督教则将终极实体理解为出于爱创造一切的位格性的上帝。这带来了“从匿名盲目的救赎论到基督应许拯救我们每个人”的转变。&lt;/p&gt;</p>
基督徒明白我们被造是源于永恒的爱,也是为了永恒的爱。这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即便上帝的基督教教义——上帝的三个位格在永恒中相知相爱——也证明了爱的关系是全部现实的基石。上帝作工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出可以与他共享美好关系的人类世界。上帝造人并不是为了获得爱与荣耀,而是为了分享已经存在于三位一体中的爱、喜乐、尊贵和荣耀。&lt;/p&gt;</p>
因此,爱在基督教真理中居首位。正如耶稣所说,做完全人就是要爱上帝、爱邻舍。其他任何事物——我们的成就、事业、身份、情感——都是次要的。当然,这种对现实本质的理解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比如说,人际关系乃用来追逐权力、财富和舒适的手段,还是创造财富乃为了实现爱人如己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前者违背了三位一体上帝创造宇宙的宗旨,因此无法荣耀上帝或实现人类繁荣。后者才是基督徒工作的典范。&lt;/p&gt;</p>
众所周知,人们回望一生时会后悔在办公室花了太多时间。这是人之常情。但换个角度想:当你走到生命尽头,是否希望自己倾注了更多时间、热情和能力在工作及其成果中,以帮助人们给予并收获更多的爱?你从自己当前职业生涯的轨迹中可以看到肯定的答案吗?&lt;/p&gt;</p>
? 不同的人权观&lt;/p&gt;</p>
基督信仰的爱至上原则为尊重人权提供了具体依据。如果每个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而造,那么无论其种族、阶级、性别、生活方式或道德如何,都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费里指出,希腊和罗马人认为人之价值在于所拥有的恩赐和能力,而非人之为人。因此,亚里士多德相信有人生而为奴,因为他们不具备先进的理性思维。他认为,“奴隶与自由人的划分符合自然,奴隶的体格总是强壮有力,适于劳役;自由人的体格较为俊美,虽劳役非其所长,但无论战争亦或和平时期,都宜于政治生活..显然,有人生而自由,有人生而为奴,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lt;/p&gt;</p>
但改教家加尔文却写道:&lt;/p&gt;</p>
若以人有多少功德来评判,大多数人都不值得人向他们行善。 圣经对此的教导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它教导我们不要考虑人本身所应得的,乃要思考上帝在众人身上的形象,因我们欠上帝一切的尊荣和爱......你或许会说:“他所应得的与爱截然不同。 ”然而,上帝所应得的是什么呢?......要留意上帝不要我们考虑人对我们的恶意,而是要在他们身上看到上帝的形象.这形象的光将会吸引我们去爱并拥抱他们。&lt;/p&gt;</p>
基督教以其对人独一无二的定义(拥有上帝的形象)和对爱前所未有的理解(是世界的起源、目的及归宿),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如果没有基督教对人的理解,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今天普遍接受的人权观念。基督教认为,所有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都有被爱、被尊重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无关乎我们是否认同他们的文化、道德与个性。这种观念极具颠覆性,在基督教文化出现以前闻所未闻。费里和许多人普遍认为,人权观念正是源于基督信仰上帝形象的理解。&lt;/p&gt;</p>
基督徒该如何在工作中体现这一原则?凯瑟琳分享过她离开商界初期刚刚投入教会工作时的一段经历。有一天她与牧者聊起她在城里的“人脉”。牧师转向她,温和地说:“凯瑟琳,你现在的身份是传道。在事工中我们称其为人。”市场压力与惯例促使我们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进行理性的效率分析。可以帮忙的是人脉;顾客是眼球和钱包;员工是执行任务的资源。我们不假思索就以客户、员工甚至教会弟兄姊妹资产的多寡来衡量其价值。从严格的经济视角分析,股东、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客户和社区居民各自拥有不同的经济价值,有时很难做到一视同仁。从经济意义上说,某些人的价值的确更高。但从神学角度来讲,所有人被造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拥有同等的重要性。&lt;/p&gt;</p>
考虑一下我们身边的裁员情况。利益相关者有时需要为大众的长远利益做出自我牺牲。但我们可以基于爱的原则处理这种情况。人事负责人本来可以简短地通知员工他被裁员了,不解释也不慰问,尽可能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避免无谓的争端。但如果把员工当作有尊严的人而非可交换的资源来对待,负责人就应尽量公开信息,充分沟通并诚恳说服,而不是操控员工的反应。对被裁员工依然心存敬意需要强大的道德罗盘。但如果仰望上帝的形象,我们的组织生活及行为就会有新的维度。&lt;/p&gt;</p>
正如费里和许多人观察到的,从神学美德“爱”中生发出来的人权观念,如今被许多不信奉基督教、不相信上帝的人滥用。成千上万无信仰人士热衷于宣扬人权。有人担忧,在一个完全世俗化的社会中,如果不相信人权观念诞生的源头: 一位慈爱、位格性的上帝,这种热忱长远来看迟早会消退。基督徒需要将对人权的理解全然建立在上帝的形象基础之上。&lt;/p&gt;</p>
?不同的指引&lt;/p&gt;</p>
很多人认为信仰和属灵生命是由信条、道德行为和属灵经历组成的。当提到上帝的“道德罗盘”,人们通常会想到道德规章制度,一种来自上帝的人生指导手册。圣经也的确为基督徒提供了实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边界,指示我们哪些行为应当完全避免。如果这就是上帝给予我们的一切,虽然有用,却未免不足。因为有一个范畴我们尚未涉及——智慧。&lt;/p&gt;</p>
从圣经来看,智慧不仅仅是服从上帝的道德准则;它是在道德准则十之八九没有预备明确答案时依然知道如何去行。圣经的律法并没有告诉我们应当从事什么工作、是否应该继续求学、和谁结婚交友、是直言不讳还是保持缄默、是成就还是放弃,但错误的决定可能毁掉我们的一生。&lt;/p&gt;</p>
怎样才能变得满有智慧并做出正确的决定呢?圣经教导我们,积累智慧有几条途径。首先,我们不能只相信上帝,更需要认识他。当上帝的恩典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我们的心便不再被忧虑和骄傲所辖制——这两种情绪常常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应对不力或反应过激。其次,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很多糟糕的决定都出于我们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自我能力的边界。福音可以使我们避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它同时向我们显明了人的罪和上帝在基督里对我们的爱。第三,从经验中学习智慧。愚昧的心被偶像蒙蔽,看不到真相,就无法从经验中学习。事实上,人生的跌宕起伏会导致许多错误的推断。骄傲的人将失败的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自暴自弃者把别人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不从福音的角度认识上帝和自我,经验就无法成为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认识上帝并了解自我,就会对人性、现今这个世代、上帝的话语及其大能、人际关系有日渐深刻的理解。这会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lt;/p&gt;</p>
旧约《箴言》是领受智慧的首选。《箴言》中充满智慧的训诫,教导人们抑制怒气,克服嫉妒、骄傲和沮丧的情绪;抵御美色、金钱和权力的诱惑;克己、决策和修复关系。新约在继承旧约关于智慧的一切教训的基础上,给予基督徒崭新奇妙的践行《箴言》教诲的方法。我们如何从知道上帝到认识上帝?如何深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答案是借着相信耶稣和他所赐下的圣灵。&lt;/p&gt;</p>
新约称“圣灵”为“智慧的灵”(弗1:17)和“力量”(弗1:19)。保罗为圣徒祷告祈求,愿他们借着“一切属灵的智慧和悟性”(西1:9),充分了解上帝的旨意。他在着名的《以弗所书》5章谈到被圣灵充满,提醒读者“行事为人要谨慎,不要像愚昧人,却要像聪明人”(弗5:15-16)。聪明人知道如何善用每一分钟,而这样的智慧来自于那使我们得着能力、行事为人对得起主(西1:10)、也被称为“有能力、仁爱、自律的灵”(提后1:7)的圣灵。&lt;/p&gt;</p>
然而,圣灵如何带给我们智慧呢?难道我们只是坐在那里静待圣灵的声音?当然不是。在《使徒行传》15章,我们看到初期教会的领袖卷入了一场争论:外邦信徒是否应当遵守犹太饮食律法和其他文化传统。事实上,他们是在争论组织策略的问题。经文描述了门徒激烈的辩论,直至得出最终的解决办法。当他们向教会宣告决定时,他们使用了非常奇妙的一句话,“圣灵和我们都同意......。”(徒15:28)换言之,他们通过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基于知识和经验作出明智的决定,并将一切归功于圣灵的引导。&lt;/p&gt; 圣灵是这样使我们得着智慧的。耶稣在受难的前夜,应许门徒他将差来圣灵,“等真理的灵来了......他要荣耀我......(约16:13-14)&lt;/p&gt;</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