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瓷器(1/1)

好书推荐:

当然,大家虽然都已经猜到了李九渊的想法,可他们却不能直接揭穿。 因为他们心中也有类似的想法。 若是揭穿,犯了众怒不说,还将自己的后路一并切断。 故而纵然其他官员反对,也都是从其他方面开始辩驳。 接着便有大臣上前一步,躬身反对道。 “陛下,臣有异议,臣认为李尚书此言不妥。” “依照李尚书此言,我大周商人做买卖难道就做一锤子买卖?” “固然因为路途损耗,会让这些域外蛮夷再来大周购买商品。” “可也会给这些域外蛮夷留下一个我大周商品易碎的印象。” “今后在与我大周做其他交易时,心中难免会有所顾忌。” “臣以为,在放开自由交易初期,还是要给这些来自域外的客商留下一个好印象。” 李九渊一听这话,他立即反驳道。 “陛下,臣认为此一派胡言也。” “我大周乃天朝上国,所产商品万国贵族皆为之追捧。” “我们能够拿出一部分商品给他们已是上国恩赐。” “哪轮得到他们挑三拣四?” “莫非各位同僚是觉得赚取税银之事要凌驾于大周威严之上?” 原本还有其他几位意图辩驳李九渊的官员瞧见李九渊如此强硬的态度时,他们默默地低头默不作声。 这谁敢辩哪,再辩下去,就涉及大周脸面的事情了。 如今朝中谁人不知咱们这位陛下最好面子。 这可是陛下的底线,谁敢触碰,谁就等着被陛下记一笔吧。 仁治皇帝见李九渊快要把话题聊死了,他的内心其实也产生了一丝紧张之情。 自己好面子确实不错,可这面子毕竟不能当饭吃啊。 这一个市舶司就带来了六百多万两的税银,占今年税收总和的四分之一。 如此庞大的数额,还是可以让他暂时放下面子的。 有钱他可以兴修水利,建设桥梁,还可减轻在农税上收取的比例,为大周百姓谋福利,能获得更好的名声。 而且还可以保障各边军的粮饷发放。 只有自己能够给他们足够的保障,他们在为国效死时才会更加英勇。 有钱还可发展文教,照顾更多的孤寡罹患之人,也可发展大周医疗水平,总之有钱的好处太多了。 所以,看在钱的面子上,仁治皇帝都想开口缓和眼前的气氛了。 而就在这一刹那,站在李九渊身旁的工部尚书左兴国上前半步,朝着仁治皇帝施了一礼,接着便开口道。 “陛下,臣有话说。” 仁治皇帝见有人主动站出来打破僵局时,他的眼前一亮。 不过既然有人开口,那他自然要继续保持他的皇帝威严。 “哦?左爱卿可是有不同意见?” “有何想法速速道来。” 左兴国见仁治皇帝没有丝毫动怒,他心中也大致揣摩出了仁治皇帝的心理。 果然,在巨额财富面前,没有几人能够保持理智,哪怕是陛下也不例外。 心念至此,左兴国躬身道。 “陛下,臣不欲与李尚书辩驳我大周在向域外蛮夷出口何种类型的商品。” “毕竟臣与李尚书的一点意见是相同的,那便是我大周乃是天朝上国。” “无论是何物,这些域外蛮夷能用少许金银换取,就已是他们之幸。” “所以,不管是李尚书提议用我大周瓷器也好,用我大周丝娟,蜀锦也罢,我都同意。” “既然李尚书最后选定瓷器为最初放开与外族交易的商品,臣相信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只是臣有一事要问清楚。” “既然要交易瓷器,那交易何处的瓷器呢?” “我大周如今盛产瓷器之地便有五六处。” “分别为京畿定县、甘肃的华亭县、还有山西平定县、福建德化县、浙江处州的丽水、龙泉,以及江西景德镇。” “其中除福建德化窑烧制的磁仙,玩物等器物。” “以及浙江处州窑所产的釉杯碗之外,再无一地可比肩景德镇。” 李九渊听到左兴国这番有理有据的话语,他的嘴角在不经意间露出笑容。 他江西的瓷器那自然是没的说,自宋朝开始,就已经走在当时的制瓷前列。 得左兴国之助,想必今后我江西的瓷器便可作为试点,率先贩卖给这些红毛鬼了。 如此一来,我江西百姓的日子便会过的更好。 到时候也不知道自己那些江西老乡会不会念自己一声好呢? 李九渊还未来得及细想,他就听到左兴国继续道。 “陛下,臣斗胆一言,江西景德镇之瓷器,乃我大周珍宝。” “如此轻松便交易给这些域外蛮夷,那岂不是太便宜他们了?” “微臣虽然并不经商,但也略懂人性,人总是喜新厌旧。” “而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若一开始便贩卖景德镇之瓷器,那岂不是杀鸡用牛刀?” “今后我大周的其他瓷器该如何自处?” “这些域外蛮夷可还愿意购买稍逊一筹的瓷器?” “故而臣认为,在交易之初,便该以中端瓷器为主。” “臣举贤不避亲,推荐我浙江瓷器。” 左兴国话音刚落,站在他身边的其他官员也都坐不住了。 既然你开头了,那我们只要照抄便好了。 “陛下,臣赞同左尚书之意,杀鸡焉用牛刀?” “但臣认为,我福建龙窑建盏亦是不错的选择。” “还望陛下明鉴!” 几位北方出身的文臣见此激烈情况,自然也都想插上一脚,纷纷行礼进言。 “陛下,我北方瓷器亦不逊于南方。” “特别是我北方所产之骨瓷,胎质细腻,釉色光泽,也是瓷中上品。” 仁治皇帝望着眼前的一幕,他微微点头拍板。 “众卿所言有理,景德镇瓷器珍贵,应当留待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