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女尊:一天一个小夫郎19(1/1)

自从君后有孕的消息传出来,前朝的众位大臣开始纷纷上奏,请陛下举办选秀,充实后宫。 原本楚愿刚登基之时就有人进此谏言,但是被她给推拒了。 现在君后有孕,后宫能够伺候的男妃就剩两个,朝臣们正好以此为由重提旧事。 楚愿几番推辞不过,也只好顺了她们的心意。 这是新朝第一次选秀,各家符合要求的秀男都卯着劲的表现自己,希望能得楚愿青睐。 只可惜她原本就没这方面的想法,所以对那些吟诗弹琴秀男只瞟了几眼就作罢了。 眼看着都已经过去快一百人了,陛下还没选中一个,边伺候的几个女官都捏了一把汗。 楚愿倒是没什么可着急的,毕竟是选夫郎,当然要好好挑一挑。 前面的这些看着都不太行,要不就是声音太过妩媚,听到她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要不就是扭扭捏捏的,看上去一点也不大方。 楚愿正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指,就在这时,她的目光突然被一个身影所吸引住。 那是一名身着粉色衣衫的男子,身材高挑修长,气质优雅出众。 走近一看,那张面庞简直俊美到了极致,五官精致得如同雕刻出来的一般,一双桃花眼微微上扬,眉目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风情和媚态。 楚愿心中暗叹,这是妥妥的浓颜系大帅哥啊! “就他吧,留牌子。” 听到这话,周围的女官们终于松了口气,选了就好,就怕兴师动众的举行了一场选秀,最后陛下一个也没选。 选了一个之后,剩下的就容易多了,又不是在谈恋爱,要讲究日久生情。 她当皇帝选妃子,当然要选能够让她一见钟情的了。 选秀进行了整整一天,最终进入决选的673名秀男之中,楚愿一共选出来了4个。 分别是浓颜系帅哥蔡驰、高冷美人南宫宁、小奶狗陈望津和禁欲风的于影安。 其中蔡驰和南宫宁被封为了侧君,陈望津和于影安被封为侍君。 这四人入宫之后,楚愿下令废除选秀制度,以后成源国上下适龄男子可自由婚嫁。 朝臣听闻后极力反对,可惜楚愿意已决,众臣只能铩羽而归。 自此以后,后宫之中只有七位男妃。 新人刚刚进宫的时候,还想尽了办法争宠,总是往御书房送去各式各样的点心,要么就是在御花园假装偶遇。 后来发现这些招式起不到任何作用,楚愿每日雷打不动的按照顺序轮流宠幸。 若是前朝有事,就往后顺延几天,他们即使费尽了心思也不能在从别人的宫中把陛下抢走。 长此以往下去,大家都习惯了,反正争与不争也没什么区别,干脆就摆烂了。 因此后宫变得十分和谐,没有了利益的冲突,几人竟然相处的还不错,颇有些闺中密友的感觉。 楚愿对此乐见其成,每日处理政务就已经够累了,她可不想回到后宫还要面对这些争风吃醋的小事。 如今这个局面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没有了勾心斗角的后宫,俨然成为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新妃进宫的六个月后,君后腹中的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十分健康的小皇女。 如今楚愿已经有了四个女儿,她们的年岁相差不多,都是彼此很好的玩伴。 君后生产之后,后宫中的其他男妃也一个接一个的被诊出有孕,生的都是清一水儿的皇女,给宫中增添了不少的人气。 朝臣们也不再说什么闲话了,毕竟她们这位陛下能力真的很强,才登基两年,膝下就已经有十个皇女了。 这要是像前几任女皇一样后宫佳丽三千,那岂不是要生上百个孩子出来? 因此对于楚愿的后宫只有7位男妃这件事,大家都表示接受良好。 楚愿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件事最后是以这样的原因被朝臣所接受的。 有一次楚愿去别苑看望母皇和父君时,还被她们二人打趣了。 说是自己的女儿身强力壮,她们做父母的脸上也有光,当时楚愿恨不得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去之后,楚愿就暗中给后宫的几人服下了加强版的避子丸,此种药物入口即化,趁他们睡着之时塞到嘴里,并没有被察觉。 至少这几年之内,她都不想再添子嗣了。 后宫诸人现在有了孩子傍身,日常生活中都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养孩子身上,楚愿已经好久没收到新的香囊、帕子了。 很快,大皇女就满了5岁,楚愿把她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就像当初母皇对她那样。 其她的皇女长大后,都是请了先生在尚书房讲学,楚愿时不时的会过问几句她们的学业。 好在孩子们都很聪慧,面对楚愿的提问大多对答如流,遇到不会的就虚心向先生请教。 随着孩子们的一天天长大,楚愿也渐渐摸清了她们的性格。 大皇女因为从小被养在她身边,耳濡目染之下,所学的都是帝王之术。 如今的她,举手投足之间都自带一股威严和气度,已有几分楚愿当年的风采。 楚愿对她十分看好,这个孩子心中不缺乏野心,但是也有自己的底线,不会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 而且不论是学识还是武功,都是几个皇女之中的佼佼者。 在她9岁那年,楚愿下旨封了她为皇太女。 听到这个旨意,大家都不算太惊讶,大皇女是君后所出,是正经的嫡长女,身份尊贵无比。 她5岁起就被养在女皇身边,这个待遇可是宫中独一份的。 楚昀获封皇太女之后,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份喜悦不仅仅是由于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母皇的认可。 楚愿教导她要戒骄戒躁,一个人的能力越大,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坐上皇太女这个位置,就意味着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于是小小年纪的楚昀开始学习比之前繁重几倍的课业。 平日里与人闲聊,说的也不再是今天的午膳吃什么,而是最近的国家的形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