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解决公共食堂问题(1/1)

此次修建水库动用了七个村子的人,只要参加修水库的人,每天都有十文工钱,还管一顿饭。 只是刚开始第一天,大大小小问题不断,李梦玥为此忙的团团转。 刚解决完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的问题,村长媳妇又来找她说吃饭的问题。 纵使之前她让人做了准备,可在真正实行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状况。 她想过供应几千上万人吃饭,只靠村里十个妇人做饭肯定不行,就和七个村长商量,在杏花村盖一个大型的公共食堂。 做饭也让妇人们分工合作,村民吃饭也如此。 只是公共食堂还要两天才能盖好,投入使用,在此之前,就要迁就一下。 可妇人们要一下子做出几千人吃的饭菜,不是那么容易的。 看着她娘亲,李奶奶,贝贝娘,狗蛋娘等婶子大娘,一个个累的满头大汗,还是有一大半的人没吃上饭。 “李年,通知七个村长开会。” “好的。” 在七位村长都同意修建水库后,都想着事情肯定会很多,他们不能让李梦玥一个姑娘家,来回跑着找他们。 而他们不在一处,有事情也要商量,于是就让两个机灵的年轻人跟着,就选了李年和王二牛。 这样只要李梦玥有什么事,都可以让他们去通知,他们也好快点赶过来。 不到一刻钟,七位村长都聚集在了公共食堂。 这里还有人继续修建公共食堂,不过桌椅板凳什么的,虽不太多,也是有一些。 七位村长坐下后,李梦玥没有啰嗦,直接开门见山说了吃饭出现的问题。 “各位村长,你们也都看到了,饭点都过去一个时辰了,还有不少人没吃上饭。可大家伙干的都是体力活,不吃饭不仅对身体不好,也没力气干活。” “玥丫头,你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也在想办法解决,可实在是想不到什么好法子。” “是呀,李姑娘,不知道你想怎么做?” “很简单,公共食堂没修建好,正式投入运营之前,咱们先不管饭,每个人多发两文饭钱,让他们自己回家吃。” “行。” “我看可以。” 李梦玥提出的建议,七个村长有六位都举双手赞同,只有王村长欲言又止。 “王村长,你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王村长一脸心疼地说:“李姑娘,我不是不想发钱,就是一天下来,会出去不少钱,要是再加上两文饭钱,那岂不是又多出一笔支出。” 王村长这样一说,其他六位村长也都赞同地点了点头。 现在七个村子修建水库的钱,全都是从李梦玥那里借的,就算最后所有的花销,李梦玥承担两成,可剩下八成的钱财也不是小数目。 可七个村子几个月前,都是穷得叮当响,也就是最近几个月有了那么一点点钱,全部加起来,连两天的工钱都不够发,更不要说支撑起修建一个大水库了。 虽说李梦玥和他们分析过,只要集市建成,然后形成规模,以后就是凭借收摊位费,七个村子就会有不少收入,他们不用发愁没有钱。 可他们并不是太过相信,或者说他们没见过,什么样的大集市,能只靠收摊位费,所得的银钱就能还完修建水库的账。 只不过他们内心深处,觉得李梦玥不会骗他们,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想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 一旦水库真的被修成,那么真的会像李梦玥所说的那样,他们七个村子再也不用担心旱灾或是水灾了。 因为出现旱灾,就可以开闸放水,让田地得到浇灌,若是遇到洪涝灾害,河道也能起到分流的作用,避免水全都囤积在一处,把田地淹了,甚至村子也逃不过被淹的命运。 商量好公共食堂的事,七个村长就立刻离开了。 不走不行,他们每个人都统筹着全村的事务,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特别是王村长,他管着钱财,更是不敢掉以轻心,为此他把全部心神都放到了会计工作上。 可他知道也不能丢掉村里其他的事情,于是交给了他大儿子。 反正不出意外,他大儿子要接他的班,现在叫他管事,也只是提前历练一下,在村里多积累一些威望,等以后接班时能更顺利。 当然了,王村长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只要是大事都是他拿主意,他大儿子带人去执行就好。 吃过饭的村民,休息了一个时辰,不用村长敲铜锣提醒,大家伙都很自觉地,拿着工具去干活了。 因为他们清楚,水库的修建会有什么用。 要知道在修建水库这件事被敲定后,七个村长就各自召集了村里的人,说了修建水库的重要性,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当然了,这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往前数几代人,没修水库照样活着,他们也不觉得必须要修水库。 当村长提出,只要参与水库修建的人,每天都有十文工钱,这可在村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村长刚说出那话时,不少村民都不敢相信,那可是一天十文钱呀! 那是什么概念,今年的秋收已经过去,地里没了什么活计,春耕要等到明年春天。 可以说从现在到明年春耕之前,都没有什么事干,每天吃的饭都是消耗。 很多人家为了能让家里存储的粮食,能坚持到明年秋收,都会省着吃。 只要地里有活计,需要花费力气干活,一天就会吃两顿饭。 现如今一天吃一顿,就这还是要配着野菜吃,主打一个能省一点就是一点。 还有不少人都在期待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田地间以及山脚下,会长出来很多野菜。 这时家家户户都会采摘野菜,勉强混个饱饭,不像冬季本来就很冷,还要为了省粮食少吃,硬生生扛着。 其实村里的壮劳力为了多赚钱,往年都会去镇上或是县城找短工干,每天十个铜板,就让他们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