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3)五行无色与脏腑:中医养生的秘密武器(1/1)

“五脏应四时,各有悠受乎”这句话出自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指的是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中的四季变化相互对应,相互影响。这里所说的“悠受”,可以理解为“承受”或“适应”之意。 在中医理论中,春季属木,与肝脏相应,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肝气亦应疏泄条达,以应春气之生发。若肝气郁结,则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夏季属火,与心脏相应,心主血脉,藏神。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代谢旺盛,心阳亦应旺盛,以推动血脉运行,滋养全身。若心阳不足,则会导致血脉不畅,神失所养。 秋季属金,与肺脏相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秋季气候干燥,肺亦应顺应秋气之收敛,以滋养阴液,保持肺气清肃。若肺气宣降失常,则会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 冬季属水,与肾脏相应,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冬季天寒地冻,万物收藏,肾亦应藏精纳气,以滋养五脏六腑。若肾精不足,则会导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 “五脏应四时,各有悠受乎”这句话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强调了顺应四时变化,养护五脏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调整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身体健康。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这句话出自中医的五行理论,它描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肝脏与东方青色、目、筋等元素的联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肝脏属于木,与东方青色相对应。木性生长、条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与东方青色的生长、发育的特性相吻合。肝脏开窍于目,意味着肝脏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眼睛的功能。如果肝脏出现问题,比如肝气郁结,就可能导致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 “藏精于肝”表明肝脏在人体内扮演了储藏精气的角色。这里的“精”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精华,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肝脏通过疏泄和储藏的功能,维持着人体内精气的平衡。 “其音角,其数八”是中医五音、五数理论的体现。角音属于木音,与肝脏相应,具有舒畅、条达的特性。而八则是与木相应的数字,也与肝脏有密切关系。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进一步阐述了肝脏与筋、臭的关系。肝主筋,肝血充盈则筋得所养,运动灵活而有力。如果肝脏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状。而“其臭臊”则是指肝脏病变时,可能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类似于臊味。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这句话揭示了肝脏在人体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与自然界中东方青色、目、筋等元素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中医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调理肝脏的健康状况。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这一说法,其实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些辨析和澄清。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是中医五行理论中的一部分。在五行理论中,南方对应火,火色为赤,而心脏则与火相应。这一说法强调了心脏与南方、赤色的关联,意味着心脏的健康与火、南方的能量场有关联。 “开窍于耳”这一说法在中医理论中并不常见。通常,我们听说的是“心开窍于舌”,这是因为心的经脉与舌相连,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功能可以从舌的色泽及言语流利与否等方面反映出来。所以,“开窍于耳”可能是个误传或者特定的流派观点。 “藏精于心”这一说法也值得探讨。在中医理论中,心确实与“神”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脉,而血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藏神。但“藏精”通常与肾相关,因为肾主藏精,是生命的根基。不过,从广义上说,心作为“君主之官”,也的确有“藏”的功能,这里的“精”可以理解为“心神”、“心气”等。 至于“故病在五脏”这一结论,虽然有些笼统,但也并非完全无据。因为中医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而血脉又遍布全身,联系着五脏六腑。所以,心脏的功能异常确实可能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五脏的疾病都源于心,而是说心脏的健康状态对其他脏腑有重要影响。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应为舌),藏精于心(广义理解),故病在五脏”这一说法在中医理论中有其依据,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澄清和探讨的地方。在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时,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开放的态度,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是描述脾脏与自然环境、人体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的经典说法。下面我将逐一解释这些概念。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是指在五行学说中,土对应黄色,也对应人体的脾脏。土具有生长、化育的特性,而脾脏则是人体中主管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脏腑,它们之间的关联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观点。 “开窍于口”意味着脾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口的状况来反映。脾主运化,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如果脾脏功能正常,则口能正常感知食物的味道,人的食欲也会旺盛。反之,如果脾脏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口味异常等症状。 “藏精于脾”,这里的“精”指的是人体内的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脾脏具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精气,并储存起来以备人体所需。因此,可以说脾脏是储存精气的仓库。 “故病在脊”这句话在传统的中医文献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的症状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脊柱被认为是“督脉”所过之处,而督脉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脾脏与肾脏在五行中都属于土,且脾脏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肾脏的功能,因此当脾脏功能失调时,也可能会间接影响到脊柱的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脊柱的问题都源于脾脏,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这句话揭示了中医五行学说中脾脏与自然环境、人体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护脾脏的健康。 “西方为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顾病在背”这一说法,体现了五行学说中金属性与肺脏的密切联系。 我们来看“西方为白色”。在五行学说中,西方与金属性相对应,而白色则是金属性的代表色。这种对应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观点,也为我们理解肺脏的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入通于肺”指的是金属性对人体肺脏的影响。在中医看来,肺脏是呼吸系统的核心,负责呼吸运动,吸入清气,排出浊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肺脏还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与金属性的特性相契合。 “开窍于鼻”。在中医理论中,鼻是肺脏的外部表现之一,也是肺脏与外界联系的通道。通过鼻子,我们可以感知外界的气味,而气味的刺激也会影响到肺脏的功能。因此,鼻子的健康状况可以反映出肺脏的功能状态。 “藏精于肺”则是指肺脏具有储存精气的功能。在中医看来,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肺脏则是储存和输布精气的重要器官。通过呼吸运动,肺脏将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与体内的精气相结合,形成宗气,再输布到全身各处,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顾病在背”则是指当肺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影响到背部的健康状况。在中医理论中,背部被认为是“阳脉之海”,与肺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当肺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导致背部气血不畅,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 “西方为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顾病在背”这一说法,不仅体现了中医五行学说中金属性与肺脏的密切联系,也为我们理解肺脏的功能和病理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肺脏的健康,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等物质,同时加强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肺脏的正常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与人体脏腑功能紧密相连,其中“北方为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病在谿”这一说法,便深刻体现了这种联系。 “北方为黑色”是指在五行学说中,北方与水的属性相对应,而水的颜色即为黑色。这一说法不仅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也为我们理解肾脏的属性和功能提供了参考。 “入通于肾”意味着肾脏与北方的水属性相通。在中医看来,肾脏主水,司二便,开窍于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者指尿道,后者指肛门),与水的代谢和排泄密切相关。因此,肾脏的功能与北方的水属性相契合,也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 “藏精于肾”则是指肾脏具有储存精气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肾脏则是储存和封藏精气的主要器官。肾脏通过其封藏作用,将精气储存于体内,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于“病在谿”,这里的“谿”通常指的是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或穴位,与肾脏功能失调相关的症状可能在这些部位表现出来。在中医理论中,肾脏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腰膝酸软、水肿、尿频、遗尿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谿”这一部位或穴位有关。 “北方为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病在谿”这一说法,不仅体现了中医五行学说与人体脏腑功能的紧密联系,也为我们理解肾脏的属性和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肾脏的健康,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肾脏造成损害。同时,对于肾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相关症状,也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