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双诗镇国惊艳四座(2/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只是他的这种天赋相比于杜宁而言,显得有点微不足道。</p>
但是孔承墨并不气馁,诗词只是一个“开胃前菜”,真正的主题是“立言震钟”。</p>
孔承墨有绝对的自信从正面打败任何一个诸国学子。</p>
柯鸿威同样也写出了一首鸣州佳作,但他的才气略逊孔承墨一筹,也不愧是半圣世家出身的读书人。</p>
接下来,夏江怀又从箱子里取出了一个纸条,并给众人过目。</p>
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秋日。</p>
许多学子面露喜色,似乎是遇到了自己比较擅长的题材,迅速投入到了创作之中。</p>
柯鸿威眼中闪过一缕异色,突然对杜宁开口道:“‘秋日’倒是一个不错的题材,以杜公子的文才想来必定能够再出佳作,若是杜公子能再出一首镇国,那将会是本场文会的最高亮点,柯某拭目以待。”</p>
表面上看是夸杜宁还会再写出镇国诗作,实际上是认为杜宁因为参加过打仗,才能根据“边塞”这个题材写出镇国诗。</p>
现在夏江怀拿出的题材是“秋日”,所以柯鸿威不认为杜宁还能够再出镇国作,于是开始了一波明夸暗讽。</p>
柯家学子和孔家学子首先都面露疑惑,仔细一想恍然大悟,然后也进行了阴阳怪气的嘲讽。</p>
“柯兄说得没错,杜公子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如果是别人写出两首镇国诗,我们或许会感到非常奇怪,但如果是杜公子的话,那就一点奇怪也没有。”</p>
“只怕对杜公子而言,镇国诗作犹如家常便饭一般,搞不好一会儿他还能写出传天下或传世诗词,那才更了不得。”</p>
“那可真得尊称他一声‘杜传世’,今日的文会,他必定能够大放异彩。”</p>
这番话说出来后,让许多人对孔家学子和柯家学子很是反感。</p>
同时,也让夏江怀流露出了不悦之色,欲言又止,却终究没有多说什么。</p>
孔承墨则是说道:“你们说话太过了,杜公子能够在今天的文会上写出一首镇国诗是恰逢他比较擅长的主题,我们大家都知道杜公子曾经去过边关打仗,感悟颇深,自然可以一诗镇国,但今天的题材随机多样,若是遇上不擅长的题材,未必能出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莫非又是镇国?”</p>
“杜宁竟有如此文才?”</p>
“别镇国!千万别镇国!”</p>
柯家学子和孔家学子面色难看,甚至依旧抱着侥幸心理。</p>
但接下来,他们很快就流露出了失望之色。</p>
诗文上的才气达到四尺二寸处停下,确确实实的镇国之象!</p>
“好!”</p>
田飞鹏大声道:“双诗镇国,诸国文会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将载入史册!”</p>
“杜宁之才,非等闲之辈可及,可笑某些人自不量力。”傅岳冷冷一笑。</p>
孔承墨和柯鸿威心里愤怒,傅岳这番话分明就是在嘲讽他们就是一群等闲之辈,可他们偏偏又无话可说。</p>
文会士兵收走杜宁的诗文拿给点评大儒观看,顿时传来了声声叫好声,甚至啧啧称奇。</p>
许多人更加好奇,也不知道杜宁写的这首诗有什么独特之处,竟让大儒们如此高兴。</p>
最后,诗文传递到了夏江怀的手里。</p>
“这是杜宁所写的一首《秋词》。”</p>
夏江怀看过诗文,对众人朗诵。</p>
“自古逢秋悲寂寥,”</p>
“我言秋日胜春朝。</p>
“晴空一鹤排云上,”</p>
“便引诗情到碧霄。”</p>
众学子听完无不佩服,这首诗朗朗上口,没有什么生涩的字词,通俗易懂,即便不用大儒点评,大家都可以知道诗文的意思与抒发的感情。</p>
自古以来,许多读书人以秋日为题,多数都是借着秋日景象来写一些比较悲伤的故事,所以杜宁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来作为第一句开头。</p>
但今天是诸国文会,诸国学子聚在一起本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不宜写悲情,故而便有“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句形成反转。</p>
紧接着“晴空一鹤排云上”,瞬间将整首诗的气势升华,让人心生万丈豪情。</p>
最后的“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是抒发此时的心情,今日诸国文会交流,让杜宁灵感迸发,再作一首镇国诗惊艳全场。</p>
孔承墨和柯鸿威都呆呆地看着杜宁,实在无法相信杜宁写镇国诗好像喝水一般简单,他这是诗圣转世不成?</p>
喜欢儒道读书人请大家收藏:()儒道读书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