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高压锅成(2/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回到四合院,杨小涛走到中院,首先看到的就是贴着封条的傻柱家,至于傻柱现在正在易中海家喝酒吃饭。</p>
或许是最后的晚餐,这几天易中海家里顿顿开小灶,鸡鸭鱼肉那是有什么吃什么,连着贾张氏也沾了光,身子又胖了一圈。</p>
易中海家热闹着,杨小涛走回家里。</p>
冉秋叶正在院子里洗菜,见杨小涛回来,看着手上的锅有些好奇问道,“这就是你说的,高压锅?”</p>
杨小涛设计图纸的时候,她可是亲眼见过的。</p>
至于高压锅的功效,虽然是文科生,对物理知识了解的不多,但跟在父亲跟前,还是知道什么叫大气压的。</p>
起码马德堡半球实验她就听父亲说过,当时自己还诧异询问呢。</p>
“对,今天做出来了,正好试试效果。”</p>
杨小涛说着,就开始收拾排骨,冉秋叶则是将高压锅放上水先煮一遍,去去味。</p>
夜幕下,周奎跟刘玉华过来围在炉子旁,他们听说杨小涛搞了一口新锅,听说跟别的锅不一样,便过来瞅瞅。</p>
杨小涛简单说了锅的用法,尤其是跟冉秋叶说明白,要是使用不当,这跟一颗手榴弹爆炸的威力差不了多少。</p>
听杨小涛这么说,冉秋叶跟刘玉华都下了一跳,再看那脸盆大小的高压锅,有些发毛。</p>
杨小涛也不管两人心理想的,将高压锅放在炉子上,没多久,排气阀就有白烟冒出来,随后一会儿,看着高压锅呲呲的出气。</p>
又过了两分钟,啪嗒一声响起,原本呲呲往外冒的热气陡然停止,然后再没动作。</p>
杨小涛就发现排气阀的口被堵死,只有很少的轻烟往外冒着,连忙将高压锅取下放,放在一旁水泥地面上。</p>
周奎左右看着,有些搞不懂,就这么一会儿功夫,这排骨能煮好?</p>
以前家里煮排骨可是花费大半天的,而且骨头太多没啥肉,吃起来也费劲。</p>
过了五分钟,杨小涛看没有白烟冒了,又拿起来放在炉子上,这下没三分钟,再次冒出白烟。</p>
如此往复三次,杨小涛估摸着最少也有二十分钟了吧。</p>
这才把高压锅拿到屋里。</p>
在众人目光中,杨小涛摁下排气阀,呲呲的热气从排气孔里冒出来,屋子里瞬间有股肉香味。</p>
“真的烂了!”</p>
看着杨小涛用筷子一插就把肉跟骨头分开,刘玉华在一旁惊呼着,冉秋叶也瞪大眼睛。</p>
这才多久啊,竟然这么好用?</p>
很快,饭菜上桌,家里热闹起来。</p>
易中海家,傻柱跟易中海再次喝醉。</p>
不同的是,这次秦淮茹没有去傻柱那,让傻柱等了半夜,才睡去。</p>
后院,许大茂洗完澡后,躺在发霉的床上,眼睛转着,怎么也睡不着。</p>
这一刻,他想女人了。</p>
……</p>
第二天,杨小起床,上午去了冉家。</p>
冉秋叶就要临盆了,他一个人照顾不来,冉母这时候要搬进来照看。</p>
好在家里房间不少,冉母跟俩小只都来也住的下。</p>
对于搬到姐夫家住,冉心蕊跟冉红兵是非常乐意的,不仅姐夫家宽敞,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p>
更重要的是,可以跟大姐在一起,就像他们小时候似的,跟在大姐身边,粘着。</p>
当然,对于要出生外甥,他们也是懵懂的好奇,不知道小孩子是啥样。</p>
跟大院的大爷说了声,杨小涛就跟冉母三人来到四合院。</p>
院子里王大山家的在一旁帮忙,跟冉母说着话。</p>
总体来说,对于冉母来家里住,院里不少人都表示欢迎。</p>
就是不被杨小涛待见的阎阜贵,也对冉母表现出和善,说了两句中听的话。</p>
当然也有像贾张氏这样少数人心理不痛快的,杨小涛跟冉母说了,甭理会就成。</p>
就是贾家的三个孩子,也别当孩子看。</p>
冉母是过来人,那些年还因为成分的事在院子里委屈求全,对人性的了解不比杨小涛少。</p>
中午,杨小涛在准备午饭,迎接冉母一家的到来。</p>
高压锅里煮着剩下的排骨,周奎在一旁看着。</p>
屋子里,冉秋叶刘玉华和冉母说着话,院子外俩小只跟在王小虎几人玩在一起。</p>
玩的就是玻璃球。</p>
这东西,一拿出来就让冉红兵成为院里最靓的仔,哪怕王小虎都被比下去了。</p>
至于棒梗也想去玩,却被王小虎带人赶到一旁,让秦淮茹老远看着,心里难受。</p>
贾张氏更是骂着,自家棒梗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就没人跟他玩?</p>
这以后造成心理问题了,她饶不了这群混账小子。</p>
就在杨小涛将饭菜准备好了,下锅时候,外面走进来一人,径直来到杨小涛跟前。</p>
“李秘书,你怎么来了?”</p>
杨小涛看到是杨佑宁的秘书,赶紧出来迎接进去。</p>
“杨主任!”</p>
李秘书客气一声,随后跟冉秋叶等人点头示意,“这次是杨厂长让我带你去参加饭局。”</p>
“吃饭?”</p>
“是的,还请快一些。”</p>
“哦!”</p>
见李秘书说的严肃,杨小涛也不再多问,跟冉秋叶说了声,冉母催促工作要紧,杨小涛就跟着李秘书出来院子。</p>
坐上吉普车,一路跑远。</p>
喜欢四合院里的读书人请大家收藏:()四合院里的读书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