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1/1)
姚海德迅速返程,却在杨光与李杰邦的心中种下了一串问号。姚海德昔日参与的战役乃抗美援朝,其口中的李团长来自东岭省西州市,距郁南市府前县不远。依李杰邦年幼时五六岁推算,纵使流离失所数月,亦难以涉足遥远之地。加之李杰邦记忆中的故乡山峦起伏,杨光查阅史料得知,五十年代西州市确曾遭遇严重饥荒,难民潮涌般逃离此地。 种种迹象似乎指向李杰邦正是从西州艰难求生而来。 这一发现也让杨光心中泛起波澜,或许李杰邦真是那位李团长的后裔,而引领他逃荒的双亲,可能是他的叔伯乃至祖父辈,毕竟彼时李杰邦年幼,岁月悠悠,记忆偏差亦在所难免。 望着李杰邦脸上难以察觉的愁绪,杨光深知,此生又添一事,助师寻根问祖,找寻遗落的亲情,前提是那份血脉尚存于世。 不久,随着姚海德的启程,杨光一行人也踏上旅程。此行人员自是杨光、李杰邦及黎泽韶。李、黎二人的初次会面颇具喜剧色彩,李杰邦早知黎泽韶之名,电视上的名医无人不晓,而黎泽韶直至近日方得闻李杰邦之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欲以热情拥抱表达,奈何李杰邦素来不善情感外露,加之心中略有芥蒂,一时之间,平日里从容的黎泽韶反显得手忙脚乱。幸得杨光从中调和,二老终得以握手言和,随后的情感交流略显煽情,彼此吐露往昔错误,皆言愧对师父、党和国家、民众,若非杨光及时制止,二人恐将盟誓于师父墓前共赴黄泉,此情此景令杨光忧虑不已,恐一己之力难承双老,遂决定带上姚倩倩姐妹同行。 此次出行,杨光未思及乘坐班车,火车亦不便,原拟求助梁胖子借车,黎泽韶挥手一笑:“何需借车,师伯自有。宝马、奥迪、奔驰任君挑选,便是那保时捷也可相赠。” 杨光不禁感慨,医者之间差距甚大,黎泽韶才是医界翘楚,个人创造之财富堪比中小企业;而自己师父,自李杰邦入驻洪都,收入亦颇丰,每月万余利润,虽不及黎泽韶,却也赛过寻常人家一年所得。二人皆可谓西江省医术顶尖人物,尤其师父,杨光深信国内能超越他们的屈指可数。 然,杨光并未采纳黎泽韶的慷慨,而是选用了后者车库里一辆底盘较高的越野车。余岭村多崇山峻岭,林广上次因车辆底盘不足,致使众人徒步两公里。 “唉!”黎泽韶摇头笑道,“你日后赴雨阳乡任职,往返不便,无车实为耗时。如此,那辆保时捷过户于你师父名下,将来便是你的了。” 黎泽韶心思细腻,车辆若直接赠予身为公职人员的杨光难免引人非议,但挂于李杰邦名下则无妨。杨光作为李杰邦唯一承认的弟子,其他虽有人随李杰邦学医,却不被正式承认为徒,仅视为学生。况且,李杰邦并无他嗣。 故,李杰邦的一切终将由杨光继承。如此,保时捷归于师徒名下,由杨光驾驶,自是顺理成章。 “不可,”经历过方才的情感交融,李杰邦已全然接纳黎泽韶,“小杨年少,初识师伯,赠礼自是应当,若真要送车,国产品牌即可,十数万元足矣,再多我也不让小杨接受。” 经时日相处,李杰邦已视杨光如子,不愿其早早陷入奢侈生活。 “是啊,师伯,礼物本就该讨,但须适中,不必过于贵重。”杨光附和道。 黎泽韶唯有应允。 “师兄,还有一事相求!”李杰邦续言。 “小杰但说无妨,力所能及,我即刻为之;力有不逮,亦将竭力。”黎泽韶答道。 李杰邦微露不满,三十年前唤作小杰尚可,三十年后仍如此称呼,似有不妥。但他并未深究,继而言道:“师兄可还记得师父心愿?师父虽只纳你我为徒,内心却是渴望医术能传扬四海。然而师父……,近期,我与小杨整理并发行了师父的一些着作,数千册,销量却不尽人意。师弟我听小杨说,专业书籍本就受众有限,又乏名人推广……” 黎泽韶边听边思,明白李杰邦此举乃是给他面子。当年余洪虽未视自己为徒,医术却倾囊相授。今闻此言,黎泽韶心领神会,李杰邦欲借其名声推广《余氏医案》。 “此事本是师兄分内之事,只因先前不知。待拜祭师父后,下次节目中我定公开推荐。” 黎泽韶忽觉,在晚辈面前继续称杰邦为“小杰”确有不妥,稍加思索,又言:“师弟、小杨,我近来思考,欲将宝玉堂更名为余氏诊所,二位意下如何?” 黎泽韶身为名医,电视节目之外,自经营一家名为宝玉堂的诊所。与其说它是诊所,不如说是座小型医院,除黎泽韶外,尚有十余位中医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