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1/1)

别提李朝伟这位自诩以gdp为尊的书记,就连肖战也被方烁华的话语所吸引,只是心底总有个声音在提醒他,这一切似乎并不简单,却又找不出缘由!于是,这项工程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启动了。 伐木声与挖掘的轰鸣交织,仅仅一个冬天,两千亩的山峦便化为一片开阔地,若非时间紧迫,恐怕连鸡峰水库堤岸右侧也要被剃个精光。 果真如此,两侧山峰一旦同时爆发泥石流,肖战简直不敢设想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灾难场景。 “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家园,守护我们自己!”杨光语重心长地说着。 他心里明白,这话在这个时代几乎等同于废话,谁又能真正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即便有人意识到了,也只会被视为异类。 肖战的目光带着几分诧异地落在杨光身上,这样的话语,绝非一个高中生所能轻易道出! “嫂子,你也别太难过,杨光,你就好好养伤吧!”肖战终究不能在此久留,不说别的,单是牛头岭上百名伤员,他都打算逐一探望。此外,近日又有大量救援物资送达,需要他安排分配,还有灾民们的安置问题亟待解决。 临行前,他吩咐人为杨光留下了几桶方便面和几瓶矿泉水,这让杨光心中稍感宽慰。这几天,都是那些救他回来的乡亲轮流给他送饭,他心中满是过意不去。有了这些方便食品和水,至少这几天不必为饮食发愁。他感到十分尴尬,毕竟大家都受了灾,食物何其珍贵!他多吃一口,就意味着乡亲们要少吃一口。因此,每当饭点,他多次试图悄悄溜走,但脚伤未愈,走不远就被热心的乡亲们找回。 “肖镇长,你最好让乡亲们多挖几口水井。”杨光提议道。 这并非杨光多管闲事,西江地区水源丰富,百姓鲜少为饮水担忧,通常从西河或星罗棋布的池塘取水,无论饮用还是日常所需皆是如此。 然而,这些年农药的广泛使用,虽已有人开始打井,但数量依然有限,尤其是靠近西河的村落,很少有人愿意为此花费时间和金钱。 这一次,源潭人的习惯终于让他们付出了代价。虽然四周都是水,但这些水无法直接饮用。一些人对此毫不在意,结果便是,杨光得知这两天临时医院的门诊人数激增,大多表现为腹泻症状。 “好!”肖战应了一声,人已转身离去。 杨光本想分享更多记忆中的救灾措施,这两天外出观察,医院区域还算有序,但其他地方的状况与电视上的古代难民相差无几。 思量片刻,他还是作罢。他明白,这并非政府不作为,而是时间紧迫。肖战前些日子还在忙着搜寻失踪人员,如今将重心转向安置灾民,情况定会有所好转。况且,前期国家及各级政府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城市,如今也开始关注乡村。 肖战离开后,中年男子也走了,最后李为民的妻子刘秀也告辞,帐篷内再次只剩下杨光和那位叫杨大强的男子。 这样的日子寂寞难耐,没有电视,更别提网络。杨大强偶尔与其他乡亲交谈,而杨光与他们之间却缺乏共鸣。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躺在床上发呆,或是思考为何自己会出现在这里。 这个世界,究竟是他曾经经历的那个,还是另一个平行宇宙?这里的命运是否会重蹈覆辙,抑或因他的重生而发生某种改变? 当然,这几天他已与父母取得联系,他们也得知了他受伤的消息。这不难理解,牛头岭成了无处投靠的源潭镇难民的避难所,杨家湾的人自然也在其中。 起初几天未能相遇尚可理解,但十天过去了,怎么可能连一个熟人都遇不到? 杨家湾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在清州,消息传播极快,几个电话下来,杨建国夫妇便得知了小儿子英勇负伤的消息。 “我这就回去!”王怜云心急如焚,儿子是她的心头肉! “别,别,别,我没事,你回来也只能跟我抢吃的!”杨光的话打消了父母回家的念头。“再说,家里房子都被淹了,没法住人,你们在外安心赚钱,争取早日再给我盖栋大房子!” 见儿子如此乐观,夫妇俩也放心了,儿子的话不无道理。回家吃喝尚可解决,但住在哪里是个难题,更何况,他们连回家的交通工具都没有! “在家好好养伤,还有你的考试怎么样?真考不上大学,就跟我去做小工!”杨强直截了当。 杨光心中万马奔腾,这绝对是亲爹啊!他回想起当年的成绩,看来工地搬砖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只是,他们怎么不提给自己汇点钱来呢! 他现在身无分文! 还好王怜云在电话末尾告诉他,已向他的银行卡转账五百元,并嘱咐他没钱就说。这总算让杨光感受到自己确实是他们的亲生骨肉,而非捡来的。 转眼又是十天,杨光行走已无大碍。这几天除了李为民的妻子每日前来探视,再无人与他交谈,他便想去学校看看。毕竟一直住在帐篷里不是长久之计,况且脚伤已基本痊愈,再霸占病床(帐篷)也说不过去。 然而,他又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没钱。父母确实给了他五百元,但那钱还在银行卡上,牛头岭可没有银行。肖战当初给的两百元,也不知遗落何处。 源潭到雨阳县城路途遥远,作为雨阳县最偏远的乡镇,两地相距足足八十公里。当前情况下,直达班车肯定没有,必定要历经乘车、换船、步行、再乘车的繁琐过程。 所需的费用远非直接乘车可比。 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可自己明明揣着五百大洋,却束手无策! 杨光的心情异常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