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二次盐改(1/1)
万历四十五年(1617),绝对是大灾之年。 三月,江西发生大水; 六月,北直隶南部各府饥荒;湖广承天府大水成灾;河南开封等处蝗灾 七月,江西大旱,柳州融县最为严重,死者相继,鬻卖男女不下数千人。 江北、山东蝗灾; 福建泉州洪水过后饥荒和瘟疫并生; 这一年,大明有数百万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老实说,侯平很想再招一些灾民过来,但是不能,通州五地,总人口已经接近了一百万。 如果人口再增加,皇帝可真要坐不住了。 不过北直隶的灾情,倒是可以插手管上一管,不说多的,能吸引个二十万灾民过来就可以了。 梁建章、汪鸿云、袁修为、宋鸿熙四个弟子代师出征,前往北直隶南部诸府。 顺德、广平、大名三府灾情最为严重,也是他们主要前往的地方。 七月上旬,漷县派出的救灾队伍正式前往顺德府。 也就在同时,袁世振一封新的奏疏也呈到了万历面前。 此时距离他上任按察使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 不能说长,但是也不算短了,做为皇权特旨上任的官员,半年的时间怎么也应该做一些成绩出来。 但是遗憾的是这半年来袁世振没有任成绩。 他上任之初就宣称自己与‘囤户’势不两立,结果上任之后,根本抓不了任何权力。 没有‘囤户’的配合,他根本寸步难行。 盐税衙门的吏员跟地方衙门的吏员一样,都是没有俸禄的。 他们收入的最大来源就是吃这些所谓‘囤户’们的供俸。 袁世振上来就要跟这些‘囤户’干,口号喊得这么响,人家能没点反击吗? 所以‘囤户’们集队给小吏们断了粮。 两淮巡盐衙门的小吏饭都吃不上,谁还跟你卖命? 没有这些小吏跑腿,就凭朝廷任命的那几个光杆司命又能有什么用呢? 何况那些个官员就对他没意见了? 人家同样也要从‘囤户’们手中拿回扣的好吧? 袁世振上任仅一个月,就被内外勾结、上下齐手治得不要不要的。 也幸亏他不是一般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张口闭口打击‘囤户’。 然后还放低姿态,去‘囤户’家中虚心请教,着手设计新的改革方案。 大明盐政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实际上已经积重难返了。 袁世振的这一次改革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还错得离谱。 他把目标对准了大盐商,认为是他们囤积了大量的食盐,所以导致市场缺货。 但实际上大明盐政败坏的根源是历代皇帝都把盐政的税金,当成是一种可自由支配的货币来使用。 本质上是跟大明宝钞崩坏的原因一样,就是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 可是盐引又不是货币,并不能当成货币流通,所以最后就导致现在的局面,大量的盐引无法兑现。 好在盐引本身有专买专卖的制度保护,所以有大盐商,也就是‘囤户’囤盐引。 没错,大盐商囤的,就是盐引,而非真正的食盐。 也正是由于大盐商们囤了许多盐引,所以导致盐引的通货膨胀迟迟没有到来。 而盐商们囤盐引也并非什么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而是为了便于自己贩卖私盐。 盐商囤盐引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因为手中有大量的盐引可以控制官盐的价格。 只要官盐始终保持着供小于求,盐价就会一直高企不下; 其二,大部分盐商卖官盐都只是幌子,其实私下里他们卖的都是私盐。 这就叫做私盐官卖,加大了查处的难度,为私盐大行于世提供了便利。 其实最先这么干的人也不是别人,正是万历皇帝自己。 福王实际上就是万历皇帝的私人钱袋子,他拼了命的想给福王多一点送一些钱。 其实就是把国库的财富往自己私人的钱袋子中多装一点。 这是典型的损公肥私的做法。 身为一国皇帝,能干出这样的事来,实在非常之荒唐。 但是确确实实这一切又都真实发生了。 一切都源于万历八年(1580年)的一次醉酒。 已经十八岁的万历皇帝在后宫醉酒闹事,失态之下拔剑追杀太监,场面极其混乱。 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将此事报告孝定皇太后。 孝定皇太后听后大怒,一番严苛的训斥不算,甚至宣称要废掉他这个失德的皇帝,让他的弟弟潞王朱翊镠继位。 对于母亲更宠爱弟弟这个事实万历皇帝非常清楚。 所以他自始至终都对这个弟弟非常的放任,生怕弟弟会去母亲那里告状。 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潞王朱翊镠到卫辉府就藩之前,他一直都像是一把悬在万历皇帝头上的宝剑一般,时刻威胁着他的安全和皇位。 由于受到孝定皇太后的宠爱,朱翊镠又有恃无恐。 据说张居正被清算的一个隐弊原因,就是有人告诉孝定皇太后,说他家里有万贯家产。 而当时孝定皇太后正在为朱翊镠大婚的钱财发愁。 为了替朱翊镠追讨婚礼费用,这位出身农家、曾经高度尊敬张居正的老太太就同意了将其抄家。 此事真假不知,不过这事可以说明,张居正在被清算之前已经被孝定皇太后有所厌弃。 另外也说明了朱翊镠在孝定皇太后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孝定太后去世,讣告到卫辉,朱翊镠惊恐悲痛之下,不久即病逝。 由此可见朱翊镠对自己的处境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如果他不死,他的子孙后代便都要遭殃。 所以万历皇帝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便想为自己万一被废以后多做一些打算。 而恰好一年以后进宫的郑氏,长的美不说,还精通商道,因此自然而然就受到了万历皇帝的宠爱。 郑氏也不负所望,教了万历皇帝大量的商道知识,还帮助他看透了一条鞭法的弊端。 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最终合谋之下开始侵吞大明的国有资产。 而盐税无疑是最好动的一笔银子。 想动其它的钱,都要经过户部的层层审批,而盐税则是多发上些盐引便可以解决了。 不过这一时期,两人相对都比较保守。 直到福王长大,接过郑贵妃的衣钵之后,才变得肆无忌惮,明目张胆起来。 而盐政也逐渐崩坏,效仿福王的人越来越多,超发的盐引也越来越多。 袁世振想通过打击‘囤户’来提赈盐税的做法,从根上来说就是错的。 方向都是错的,又怎么可能成功。 不过他痛定思痛,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和考察,他又写了一封奏疏,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纲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