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七政真数(1/1)

侯平没有失言,第二日就找郭淐、高第等几个主要的詹事府官员提了双休日的事情。 刚开始几人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在侯平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最终大家各让了一步,每逢日曜日就休一天。 这个消息也让朱由校激动了好多天。 单休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个划时代的创举。 所以这种好事自然不能只让朱由校独享,回去他就让织造厂按此施行。 至于工地,倒是没有要求他们放假。 现在水渠已经基本完工,工程的重心放在了修路上面。 首先要打通的是三河到漷县的公路,让水泥能更容易的运到漷县才是最紧要的事。 以此时的工作效率,想把三河到漷县的路修通,起码要半年的时间。 不是修路的人力不够,而是水泥厂的产能达到了饱和。 此时的水泥生产,研磨最为费力。 先要打成小块,再用包钢皮的石磨慢研,磨太大,推不动,磨太小,力道又不够。 就因此道关键工序过于困难,使得整个产能瓶颈无法突破,产量也就只能这样了。 唯一能提高效率的办法就是找个水流量大的地方建水磨坊,可大大的释放人力。 实际上侯平已经考察过段甲岭附近的泃河。 泃河水流不稳定,汛期的水流湍急,但平时都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想要在泃河边上建水力磨坊,还得先建个水库,工程过于困难,也非一时半会能弄好的。 如果现在花精力在这上面的话,实在有些不合时宜。 而其它的地方又太远,如果花过多的人力将石头运去太远的地方去磨,那还不如保持现状算了。 因此目前水泥厂也就只能这样了,除非找到合适的地方建新厂,否则一时半会别想能有突破。 对于这点侯平也不能强求,毕竟现在万历皇帝不可能放任他离开漷县。 其实就目前闹出来的这些动静来说,万历皇帝已经算是非常容忍他了。 如果换个狠点的皇帝,比如崇祯,搞不好他现在已经入狱了,或者问斩都有可能。 毕竟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他现在就是一天天的不干正事,净整些花活。 连皇帝亲自交代的织造厂都不管,成天搞那些有的没的,简直就是严重渎职。 适可而止的道理侯平还是知道的,慢就慢点没关系,重要的是稳。 只有稳住了,才是王道,发展什么的,尽力就好。 …… 七月一日,原任狭西按察使邢云路入宫献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七政真数》,并且他自称根据书中所载的学术推算出当月十六日有月食。 更为夸张的是他还给出了月食发生的具体时间。 七月十六日戊寅夜望月食推得: 初亏,丑初二刻 食既,丑正一刻 食甚,寅初二刻 生光,寅初三刻 复明,寅正三刻 此月食之数即日月交之数也其推步五星盈初之数即五星交之数也二数定而七政明矣。 由于邢云路给出的太具体了,消息传出后天下哗然,一时间对此好奇之人无数。 京城人人都在谈论此事真伪,就连侯平三破难题的风头都被盖过去了。 徐光启也被邢云路的奏报吓了一跳,但是他敏锐的发觉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当天放职之后他就去了南堂寻王丰肃等人。 等他赶到的时候,阳玛诺和王丰肃恰好不在,只有庞迪我在教堂留守。 徐光启看了已经微熏的庞迪我,心中难免有些担忧,但是时间不等人,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询问庞迪我。 “庞迪我教士,听闻你精通历法,可会测月食?” 庞迪我抬起眼皮翻了徐光启一眼:“你看不起我?一个月食而已,你怀疑我?你们大明的人就这么看不起人?我是来自西班牙的diego de pantoja,你竟敢看不起我?” 徐光启神色尴尬,说实在的,如果不是这些洋鬼有钱,他恨不得踹死这家伙。 “不,庞迪我教士,我只是想知道你们有没有把据测月食。如果有的话,我就帮你们上奏引荐。” 庞迪我一脸不耐烦的道:“你怀疑我……是不是……?你竟然敢怀疑……伟大的……diego de pantoja,我一定会成为西班牙最伟大的教士……” 徐光启一头黑线,显然这个庞迪我已经喝懵了。 不过好在他只是来确定的他们是不是会月食的,都说酒后吐真言,既然庞迪我酒后都这么有信心,应该是有真本事。 确定之后他便转身离开。 第二日当值,徐光启瞅准一个空闲时间向万历皇帝进言:“陛下,臣有一事上禀。” 万历皇帝抬眼看了他一下:“准。” 徐光启正了正嗓子:“禀陛下,现在满朝都在关注邢云路上报月食一事,钦天监对邢大人的推测也有颇多质疑,怕是万一失败的话,会引起修历之议,然历法乃国之根本,不可不慎。臣以为,不如用多方印证之法,广招天下之学者共测月食,择其优者赏,并委以重任,方可堵悠悠众口。” 万历皇帝此时也对邢云路的推算不太放心,连分秒都推算了出来,这也太假了。 只是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压都压不住,七月十六凌晨,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当夜猫子等着看月食。 本来现在就有许多人对朝廷的历法有所质疑,而最近一次修历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修历人就是邢云路。 正像徐光启所言,如果这次的结果错了,对《大统历》的质疑声肯定又要喧嚣尘上,不得不防。 “徐卿可是有合适的人选?” 徐光启恭敬的行礼:“回陛下,臣闻京城有两位西洋番僧精通历法,但不知其真假,可召来与邢大人印证一二,西洋番僧远来,若真有本事,可为朝所用;若无实学,但又蛊惑民心,居心叵测,也正好有个合适借口将其赶出国去。” 万历皇帝想了想也是,五月南京礼部侍郎沈?就上了一封《参远夷疏》。 其中详细说明了西洋教士不尊中国风俗;破坏中国纲纪;劝人不忠不孝;施舍钱财收买人心等问题。 除了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大臣也上疏指责过传教士煽动人心,可能危及大明朝政的稳定。 不过万历皇帝觉得这些人有些小题大作,西洋人他还是知道的,总共就那么几个人,长的又与华夏人大不一样。 这些人如果敢造反作乱,只需翻手可灭,因此也就懒得搭理。 现在徐光启的提议倒还真是处理这件事的好办法,倘若西洋人有才,用用也无妨; 倘若他们真是招摇撞骗的歹人,正好就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将他们一举消灭,省得以后麻烦。 想到这里,万历皇帝心里打定了主意,然后缓缓吐出一个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