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开学典礼(下)(1/1)
李希堂的讲话很简单,并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的词汇,主要就是讲了我党的光荣历史以及党校的历史,其中还阐述了几名着名的先辈的故事,然后又对众学员进行了一番勉励后,就结束了讲话。 总结来说,就是干脆、利落、直奔主题。 随后,李希堂又看向了林家信,林家信便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发言,进行了讲话,主要是让众学员坚持贯彻中央当下的精神等等。 接着几名副校长和教育长也先后进行了各自的讲话,但如果仔细听并不难发现,后续人的讲话,在时长上控制的非常严谨,都没有超过前面讲话人的发言时长。 最后,就是学员代表的讲话,当然这名代表,便是学员席第一排上坐着的某省的二号人物。 会议总体大概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便宣布了结束,主席台上的李希堂和林家信等领导在两位副校长的陪同下率先离场后,众学员便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前往了教室。 先离开的自然就是第一排进修部的十几位学员,待他们都离开后,其他学员才按照顺序先后朝门口走去。 就当众人正纷纷朝外走去的时候,就见有一位“逆行者”满头大汗的朝里面快步小跑着赶了过来。 凌游仔细一看,便用胳膊碰了碰自己左右的皮文伟和吴诚二人。 两人一边走,一边扭头看了看凌游,凌游便用下巴指了指门口的方向。 二人看去,吴诚惊讶道:“嘿!把这小子给忘了,他怎么才来啊。” 皮文伟撇了撇嘴冷笑了一声:“开学典礼都能错过,有他小子好果子吃了。” 吴诚也点了点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啊。”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昨晚一夜未归的祝云杰,他昨晚与朋友去喝酒喝到了半夜,喝了个人事不省,随后就被朋友给送去了酒店住,今天睡醒才发现,早已经迟到了。 还没等他赶过来,这时昨天见过的那名教务处长就阴沉着脸叫住了祝云杰,祝云杰抬头看去,本就满头是汗的他,立时就让冷汗打湿了后背。 然后凌游三人就见到祝云杰在教务处长的带领下,蔫头耷脑的随着去了。 凌游这时摇了摇头,没有幸灾乐祸,但还是觉得这祝云杰只是咎由自取。 三人走了没几步,皮文伟便说道:“你们饿了没?” 吴诚便说道:“不是刚吃过早饭嘛。” 皮文伟嘿嘿一笑:“没吃饱。” 吴诚看了看手表,满是讽刺的说道:“那也忍忍吧,你也想缺席啊?” 皮文伟笑了笑,二人心领神会都知道对方在讽刺谁,就是在讽刺祝云杰。 凌游也跟着笑了笑,但却并没有搭茬。 可就在这时,刚刚在台上讲话的那位教育长逆着人流走了过来,大家见状都纷纷给他让出了路,吴诚这时见状也赶忙要让路,可他刚侧过身就发现,对方竟然是奔着自己的方向来的,一时间,让吴诚的内心是又激动又忐忑,因为他是期待对方是来找自己的,可又害怕对方找到自己,毕竟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说不准啊。 果然,那教育长在三人的面前停下了脚步,三人也停住脚步站住了。 但教育长却不是找吴诚的,而是看向了凌游说道:“你是凌游吧?” 吴诚和皮文伟都一脸茫然的看向了凌游,其他路过的人也是向这边纷纷侧目。 凌游也糊涂了,但还是点头道:“教育长,我是凌游。” 教育长打量了凌游一番,然后就说道:“你和我来。”说着,便转身走去。 吴诚和皮文伟对视了凌游一眼,眼神中全是不解,凌游也看了二人一眼,耸了耸肩,意思是我也不清楚怎么回事。 可见教育长已经走了,凌游便赶忙跟了上去,吴诚则是在凌游的胳膊上拍了一下,给他打气。 一路上,教育长一言不发,只是在前面带着路,而凌游跟在身后也没有去问,他知道,自己问了也是白问,对方既然没有明示找自己究竟是什么事,那就是不方便说,既然如此,到了就知道谜底了,他又何苦多此一举去询问。 一直来到了行政楼,乘着电梯来到了顶楼,教育长迈步下电梯后,就带着凌游走到了校长办公室的门前。 凌游这时在心里想了想,刚要想出些眉目来,就见教育长敲了敲门,随后里面就传出来一声“进来”。 教育长便推门走了进去,然后又给凌游让了出来:“校长,林部长,凌游学员到了。” 凌游一见沙发上坐着的林家信,便印证了他刚刚差点就想通的谜底。 这时校长李希堂笑了笑:“你先忙去吧。” 教育长闻言看了一眼凌游,然后点了点头:“好,再见校长,再见林部长。” 林家信也对其笑着颔首,然后教育长离开后将门又轻轻的合上。 凌游这时恭敬的说道:“李校长好,林部长好。” 李希堂这时转头看向林家信说道:“没想到你举荐的这位学员,如此年轻啊。” 林家信呵呵笑道:“年轻,但是年轻有为,李校长可得重点给我培养培养啊。” 李希堂看向了凌游,然后一指他一旁的沙发说道:“小同志,坐。” 凌游闻言也没有扭捏,道了声谢后就坐了过去。 这时林家信说道:“小凌啊,不要拘束,找你来不为别事,就是李校长想要见一见你。” 凌游微笑着说道:“是。” 凌游看了林家信一眼,便明白了林家信这是何意;一来给自己引荐李希堂是为了还自己的人情,毕竟凌游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是要一直在党校学习的,在结业书上,如果有校长的评语那么对凌游未来的仕途也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二来,是为了在秦老那里在露露脸,自己将凌游引荐给李希堂的事,迟早会通过凌游的嘴,传进秦老的耳朵里,那么自己这份情,自然也就能被秦老记下了,正巧能做到一举两得、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