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自动化生产线(1/1)
说到这儿,他还不忘了看向坐在斜对面的姜紫琼: “姜老板和我一起去吧,这次的收购可是关系到我们在国内的饮料厂能不能顺利建成。 至于……” 这下子,他又看了眼宋知蓝。 姜紫琼明白他的意思,沉吟了下道: “带上知蓝一起吧,让她看一看香江工厂的先进生产模式,也是一件好事儿。” 方明听到这话,只能无奈的笑了笑。 这就是目前阶段,大陆人在于香江,以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面前的自卑。 他们尚且还什么都没见到呢,姜紫琼就已经把这里的工厂说成了先进的生产模式。 …… 吃过早饭后,几个人再次乘着车,来到了九龙城区的亚明饮用水公司。 听说柯林到来,厂长满脸都是笑容,连忙带着厂里的几个高层管理人员,来到厂区大门口列队迎接。 在他看来,自己的这家工厂继续坚持下去,完全没有一点意义。 如果能现在出手给柯林这个大户,那自己不仅可以避免破产的风险,还能够得到一大笔的资金,让自己的后半辈子得到保障。 一见了面,露出将军肚的厂长就主动和柯林握起了手。 同时,他也带着几分讶异的看向了方明几人。 他估计,这几个男女应该是柯林公司里的秘书或是助手,但偏偏看起来,这些家伙全都带着几分傲气,貌似没有一个人把柯林放在心上。 就连站位,也都站在了柯林这个“老板”的前面。 见他的反应,柯林也是清了清嗓子,解释道: “这几位,是我们公司的共同出资人。 说句实在是,你提出的一千两百万的价格,还是太高,所以……我们想来你的厂里看看,边聊边说。” 一听柯林这么说,厂长连忙有些急了: “柯林先生,你可不能这么想啊。 我们厂的机器设备,可都是从日苯进口的最新的自动化设备。 如果没什么意外请情况,只要十个员工就可以进行操控。” 自动化? 听到这个词,方明顿时皱了皱眉头。 他知道香江的人力成本很高,所以这些老板们大多雇佣不起太多的工人。 但内地可不一样啊,香江的基础工资是内地的五十倍还不止,这也就意味着,在香江雇佣一个工人的工资,在内地可以雇佣五十个甚至更多。 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在乎什么自动化? 人力才是最便宜,也最适合新工厂的生产方式。 而且,当地的官方之所以支持企业投资建厂,不就是为了能够提供工作岗位,消化掉国内那些待业的下岗职工? 柯林没有像方明想的这么多,但是,他还是直接开门见山道: “我们还是一边看一边说吧,要不然的话,有些事情,可能也说不到点上上。” “对对,您说得对。” 厂长听到这里,连忙奉上一记马屁,带着几个人走进了厂区大门。 随着几个人换上了工作服装,走进生产车间,一阵滋滋的机器声从流水线的方向传了过来。 几个人顺着声音望过去,发现一列一列两升装的绿色塑料瓶,正被排放在流水线上,用清水冲洗。 冲洗完毕后,这些塑料瓶又坐上了风力轨道,像是过山车一样,吊着头紧密的排列在一起,直到尽头处有一台自动填装机器,把他们一环一环的卡住了瓶身和瓶口。 再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的多了,这些早已经被固定好的塑料瓶排成四个长队,陆续通过了“储料罐”。 瓶盖像是子弹上膛一样,叮叮的垂落下来,在机器的操弄下将饮料瓶密封严实。 宋知蓝看的有些呆了,因为在这个庞大车间里,到了现在这个步骤,也依然没有什么工人参与。 只有几个穿着工装,带着口罩的工人穿梭在各个罐体和管线之间,检查各部分设备压力是否出现异常。 随着众人越来越向里面走,这一条生产线也逐渐接近了尾声。 只剩下一个检查装置,在测量饮料的重量是否足够,从而筛查填充不足的残次品。 见到来人震惊和羡慕的目光,厂长也有些兴奋: “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条生产线而已,我们的工厂还有三条差不多的生产线,一条用来生产碳酸饮料,两条生产饮用水。” 说着,他顿了顿: “虽然那几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没有一条高,但也基本都是自动灌装,自动调配。” 他搓了搓手,再次看向了柯林: “怎么样柯林先生,这些东西一千两百万,已经很便宜了。 要知道,这几条生产线在我七年前买的时候,可是超过了五千万呢。 现在哪怕是有一定的磨损,也不至于跌得这么狠。 毕竟我要卖给你的可不只是机器设备,还有这一整个工厂和厂里的工人。 如果是时间紧迫,您想要找这么多现成的技术工人,可没有这么容易。” 听他这么滔滔不绝的给自己解释,方明也有些笑了。 七年前拿出五千万来投资,这位厂长可以说是早期的大资本家了。 但是……时代就是这样,如果七年前把这笔钱拿来炒地,炒楼花,他说不定早就成了亿万富翁。 可让人无奈的是,他偏偏想拿出这笔钱来做实业…… 香江这么小的一个市场,又怎么可能支持的了他的雄心壮志? 他摘掉了口罩,带着几分诧异来到了厂长身边问道: “你这么想把厂卖掉,应该是销路不太好吧?” 这胖乎乎的厂长深深的看了他一眼,也是无奈低下头来: “这种事情,也没有必要瞒着你们。 现在的香江,除了地产和船运,其他的行业基本都凋零的差不多了。 市场就这么大,不仅是香江本地的企业,就连美欧,台岛,日韩的企业也要来分一杯羹。 我纵然是有天大的本事,又怎么可能支持得住?” 他现在也很是后悔,自己当初建厂的时候,实在是太过想当然…… 以为香江的经济繁荣,一定可以带动其他各个行业的发展。 谁知道,那只是最后的落日余晖罢了。 自从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来,香江的企业大量破产,没有破产的也都早已经远走英国。 他倒是也想走,可他同时还很清楚,一个卖饮料的,去了英国,哪里还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