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赋税背后阁臣忠心(2/2)
只听着崇祯皇帝继续道:“勋贵士族当中,英国公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都已忘记了自身的地位,是从而来的还有你那外公嘉定伯,更是私心极重,当初朕要求嘉定伯捐献一万两白银,却是故意的装穷卖惨”</p>
“当今的朝臣中,还有榆林郡王也算得上是忠心为民,但却不是忠心于朝廷。”</p>
“榆林郡王?忠心为民?不是忠心于朝廷?”</p>
“父皇,您的意思是……”</p>
对于榆林郡王刘博源的忠心,朱慈烺感到十分的不解,实在有些不大明白崇祯皇帝话中的意思。</p>
崇祯皇帝没有解释,而是反问这道:“烺儿,你可知道在九边之地的延绥镇,当地的军民百姓们都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p>
“这个……儿臣实在不知!”朱慈烺摇头回道。</p>
“你这见识还是有些少了,朕平常让你多去看看大明时报,可以了解一些皇宫之外接触不到的见识。”崇祯皇帝教育着道。</p>
“是,儿臣明白了!”</p>
朱慈烺很是恭敬的低首应是。</p>
崇祯皇帝欣慰的颔首点头,继续刚才的话题道:“朕从大明时报之上了解到,如今延绥镇的军民百姓们,已是完全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每一名军民百姓都能吃饱穿暖。”</p>
“放眼在整个大明境内,又有哪个地方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就算是在富饶的江南之地,也是比之不及。”</p>
“从这一点也就可以知晓,榆林郡王是真正的为民着想,为民谋福做实事。”</p>
听得崇祯皇帝的话语,朱慈烺越发的疑惑不解,当即向着崇祯皇帝问道:“父皇,既然榆林郡王是忠心为民,那为何又说榆林郡王不是忠心于朝廷?”</p>
崇祯皇帝再次轻叹了一口气,随即解释着说道:“因为在榆林郡王的眼里,我大明朝廷根本就不重要,无论是满朝文武官员与勋贵士族,还有我皇室宗亲,都是不如军民百姓们重要。”</p>
朱慈烺大为错愕,心中很是疑惑的问道:“难道他榆林郡王就不知晓,我大明天子代表的可是整个天下,我大明朝廷代表的可是天下万民,这又如何不是最为重要的。”</p>
崇祯皇帝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心里哪里知晓刘博源到底是如何想的,又哪里知晓天下万民才是根本。</p>
因为在崇祯皇帝、甚至是在满朝文武官员的认知中,只有大明天子才是天下万民的根本。</p>
至于这一切的认知,都是受了朱程儒学的影响,使得崇祯皇帝与满朝文武官员都已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
只有天下万民,才是大明的根本。</p>
如果天下万民都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那么大明天子与满朝文武官员们,又如何能够安稳的生活着。</p>
不见每朝每代的灭亡,都与天下万民的生活息息相关。</p>
民富则国安,民苦则国乱,这是一个显眼的道理。</p>
喜欢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