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图谋甚广(1/1)
前方一道关隘骤然突显。 三人停下战马相互拱手。 “幽王殿下少年英才,日后必将有一番大成就,典正元帅晋升大将也将在不久之后,我们在中山国国都相见!” 武灵王爽朗开口。 “武灵王身为王侯却怜悯百姓之生息,令人钦佩,小王当效仿灵王之脚步砥砺前行。” 姜思尘朗声回答。 “传闻中山国国中有山,我们到时顶峰相见!” 典正气吞云霄道。 他这一次参与攻伐中山国的大战正是想要借此机会再次上升一个台阶的。 齐国三个大营中两个大营的主帅都是大将级别,唯有他差了半分。 至交好友公羊素也在北境之战中脱胎换骨成为大将。 他心中的羡慕自然是难以言喻的,所以他早就有了想法。 在 那道突显出来的山脉之前三人就此告别。 武灵王带领大军前往穷鱼之丘。 典正和姜思尘两人则带领着大军前往鸿上塞。 大军浩荡前行。 在三人离开不久之后这天地竟然洋洋洒洒的飘起了点点雪花,幸好很是微弱。 否则大军立刻就要停驻休整。 现在的雪花程度除了增添一下将士们喜悦程度之外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大军连绵,将士们呼出的哈气在雪花尚未近身的时候就已经将其融化。 “全军加速!!” 传令官从前往后督促士卒们加快脚步。 大军行进的速度立刻就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 相对而言六郡之地的士卒行进还是比较轻松的,在最初准备出发的时候他就命令金乌大营打造了许多牛车拉货物辎重。 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得益于燕春候给的赔偿。 姜思尘在打造这些的时候当然也没有忘记典正,现在大军绝大多数的货物都是在牛车或者马车之上的。 天工大营设计方案,金乌大营批量生产。 经过改造之后的牛车运送货物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并且也更加的结实耐造。 纵然道路崎岖也能基本做到如履平地。 …… 三天之后们终于来到了另一个需要借道的地方。 唐国! 这唐国只能算是一个小诸侯国,领地也不过一郡之地。 在大国中夹缝生存很是艰难。 面对魏赵两国共同出面调解唐国只有答应一个途径。 “唐国国君再次恭候齐国大军光临!” 大军还未近身就能听到那唐国国君姿态极低的恭维之声。 姜思尘带领大军上前,这唐国国君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态度对齐国大军很是恭敬。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之处! 身为一国国君却还比不上一个大诸侯国的郡守有尊严。 面对大国的命令丝毫不敢违背,只能讨好周边的每一个诸侯国缴纳钱财求得平安。 若是有发展壮大之势的话还会被无情的打压,想要生存下来异常艰难。 不过唐国运气还算是不错,此番大战尚未被卷进战火之中。 在之前也算是比较独立的存在,虽然在多个大国之中夹缝求生但也能基本做到自治没有沦为傀儡。 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 “唐国国君当面?” “齐国典正,齐国幽王!特来借道而行!” 姜思尘两人异口同声道。 礼节也算是做的不错。 “不知两位是否要在我唐国停留一段时间?本王准备了诸多礼物打算送给两位。” 唐国国君诚恳邀请。 姜思尘正准备拒绝的时候典正却突然开口。 “唐王盛情相邀我等怎能拒绝。” “传令下去,三军驻扎,休整一夜,明日出发!” 典正当即下令,姜思尘愕然。 原来的计划中没有这一项呀? 大军行进本就是万分危急的事情,在路程上不能有丝毫的耽误。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他们原本的计划中是直接从这唐国掠过不再多生事情。 但典正这突然的转变却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殿下,此时天色已晚,大雪有落下之势,倒不如先行修整一夜。” 典正缓缓开口。 “这样,如此也好!” 姜思尘机械式的点头。 他知道典正的话语只是一个托词,大军绝对不会因为这点儿小雪耽误时间的。 虽然不知道典正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姜思尘还是答应了下来。 “两位快快有请!” 那唐王在一阵愕然之后也盛情的带领一众官员邀请典正和姜思尘两人。 …… 马车之上姜思尘终于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询问。 “典帅,这是何意?” 典正神秘一笑后缓缓开口。 “唐国虽小却位于关隘要道,若是想要将中山国的地盘与我大齐相连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眼下摘星大营主帅韩千甲也就是你的外祖父现在已经在领兵攻打介国,费国,项国!” “此三国处于中原之地也,并且恰好与唐国有勾连之地。” “取唐国则四国相连,中山五郡并其内,到时候顷刻之间我大齐就能在中原诸国的脑袋上留下一颗钉子。” “进可攻之,退可守之!” “再加上中山国与塞外相连,上等战马也可以通过这条道路一路运往摘星大营。” “届时我大齐战马充足,战力必将大涨!” “出发之前陛下就已经暗中命我与这唐国国君暗中接触观察其态度。” “若是能够说服唐国国君的话那将对战局有巨大的助益。” 典正在马车之内缓缓袒露目的,姜思尘则是瞪大了双眼。 他果然是小看他那父皇了。 本以为取一个毫无意义的飞地只是浪费兵力,但是现在他才知道原来他的父皇所图甚广。 若是他们的目的能够达成的话齐国的局势将会在转瞬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凭借着那深入中原诸国的钉子将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 他的目光终究还是狭隘了,从来没有想到竟然还能这样操作。 姜思尘瞬间就充满了崇拜之情。 这个方案是萧天策还是寇淮安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