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伴君如伴虎(1/1)

好书推荐:

深秋的一场暴雨,导致黄河突然决堤了。 沿途淹没了不少土地,出现了几十万的流民。 这黄河决堤,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河提修得再坚固,面对如此天灾,也是阻挡不了。 又要赈灾了,户部得出银子,调拨粮食,还得派人去赈灾。 现在,户部的银两,也算充足,赈灾方面,是没啥问题的。 就是这总决堤,不是个法子啊!应该想个办法才是。 怎么办呢,那就是搬迁,离河道远点,这样的话,就算以后决堤,也损失不大。 有的地方,就不合适生存。 本次赈灾,白辰觉得还是要由锦衣卫监管,免得出现中饱私囊的情况。 谁敢中饱私囊,就直接处死。 户部侍郎封文修被陆染给叫来了,出多少银子,也是个问题。 “先拿出一百万两赈灾吧!” 白辰想了想,觉得一百万两,应该差不多了。 户部侍郎封文修无言,这么多钱啊! “流民要进行内迁,好好安置,离河道远点,另外,禁止大兴土木,河道两边不准乱砍滥伐。” 显然,下暴雨,水土流失,也是决堤的一个因素。 要在这方面进行制止。 至于白辰本人,赈灾的事情,他就不亲自去了,派遣锦衣卫去就是了。 确保不能出现乱子,不能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还要准备集中一些大夫,以防出现瘟疫,此事就由太医院负责。 赈灾的事情,快速行动了起来,要稳定民心。 另外,要调动军队,帮助赈灾。 应天府在扩建,召集的工匠,那是数以万计,规划方面,由工部负责。 这主要是为了吸纳更多的人口,便于管理。 应天府现在人口都不到百万,几十万人,作为大明朝的国都,这显然是不达标的。 天下的大城,都要扩张,但钱财方面,是个问题,不能同时进行,得一个一个来。 白辰去视察了一下,要确保工钱的发放,建造的质量。 这可是脸面。 应天府现在很是繁荣,本来就处于水道的黄金地段,南来北往的商旅也比较多,想要来这里找饭吃的不在少数。 外邦经商也很多,有的专门购置店铺,贩卖各种货物,还当起了人贩子。 把他们那里的美女,当成货物一样,到应天府贩卖,价格不菲。 便宜的都要几百两白银,贵点的就上千两白银了。 青楼方面,纷纷出钱购进,买去当他们的头牌。 有的被大户人家的老爷,买去当作小妾,其中,不乏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你们锦衣卫,为何不把这种事情跟我禀报呢,我们大明是做正经生意的,不是买卖人口的地方,我们也是要脸面的。” 白辰有些不满,他斥责了应如是。 “丞相,这些女子,会不会是活不下去了呢,来这里寻求一条生路。” 应如是来了这么一句。 这种情况,也有可能,从正常的角度来看,如果活得下去,谁愿意把自己给卖了,当然了,这肯定也有拐卖的嫌疑的。 白辰无言以对。 这个青楼啊!是常年从事拐卖良家妇女的,白辰就不信,人家都是心甘情愿来的。 可是这偏偏,青楼还不好处理,一处理,会得罪很多的人。 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背后的权贵,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白辰得罪的人,已经够多了,总不能都灭了吧!有时候,他也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要把拐卖人口,当作重罪处理,要斩首示众,绝不姑息。 “那些外商,不准他们贩卖人口,让礼部告知他们,正经做生意可以,乱来不行。” 白辰也要注意大明朝的名声啊!这应天府可是国都,不是小地方的。 “丞相,属下立刻去办。” 应如是点了点头。 转眼间,科举也要到了。 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所在,大明朝的官员,实际上是缺的。 主要是朱元璋曾经杀得太多,到现在都没有补齐。 因此,科举开科比较频繁,同样的,这也等于收买天下读书人的心。 举办得多了,他们金榜题名的机会也大。 但是,没有一个退出机制,一个县令,可以当到死。 要整一个年岁限制,到了多少岁,就不允许当了。 地方官吏,五十岁差不多。 这能活到五十岁,其实已经算是高寿了。 另外的话,封疆大吏,以及朝堂三品及其以上,可以到六十岁左右。 这些人,位高权重,自然得给一个比较高的年龄限制。 本次科举,录取一百五十人,不能太多了,要保证质量。 各地的举人老爷,都进京参考来了。 到了举人老爷这一档次,就基本上没有穷鬼了。 举人老爷,在地方上,被称作文曲星下凡。 一旦中了进士,就更不得了,家谱上,都得专门书写一页,还得进地方县制。 本次科举,白辰打算亲自出题,题目就是商贾。 现在,大明朝重视商贾,自然,要从商业方面,挑选一些人才出来,派到比较重要的地方去任职。 经济现在是最重要的。 晚上,白辰批阅奏折,屋里的灯架,倒是灯火明亮。 徐妙云给白辰端了一杯参茶过来。 “陛下已经年满十四,应该让他参与批阅奏折。” 徐妙云提议。 白辰撇了撇嘴,这朱允炆批阅奏折,他可是没有打算,把权力还给朱允炆的,否则的话,他就得人头落地。 朱允炆,还是当一只金丝雀养着吧! “他年纪尚小,懂个什么治国理政啊!” 白辰淡淡的说道。 位高而危,皇帝就是一把屠刀啊!要不怎么说,伴君如伴虎呢? 无论如何,是绝对不能还政给朱允炆的。 不过伴随着朱允炆年岁成长,这也是一个问题。 天下人讲究天地君亲师,一旦朱允炆长大了,他不还政,天下人肯定心有不服。 所以,这个朱允炆,就不能让他长大。 反正,不能让朱允炆活到十八岁。 皇宫中,锦衣卫耳目众多,任何的风吹草动,白辰都是知道的。 可以说,朱允炆对他恨之入骨,隔三差五的都得把他给骂上一回。 这要是还政给他,那还了得。 “赶紧去睡吧!我还得批阅这些奏折。” 白辰也烦。 这些奏折,多数都是扯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都来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