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1/1)
【“南北榜”案的真相是什么? 有认为是结党营私,在试探老朱最终结果咎由自取,也有认为是老朱一手制造的冤狱。 前者我们分析过了,至于后者那些说是冤案的认为,老朱为了让朱明江山传之万世,连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宿将都戮杀殆尽了。而此案更是老朱对读书人的一次迫害,一场冤狱。 但真相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论区好好讨论吧~ 最后用明初诗人高启关于南北统一,天下太平作的诗来结束这一部分吧。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不管如何都是咎由自取> <死都要结党的人,根本不值得同情> <突然想到,朱八八要是知道他的《皇明祖训》被后世子孙不当一回事,没一个遵守发哈哈哈,会是什么心情[狗头]> <《皇明祖训》,那玩意儿不是用来当厕纸的嘛[吃瓜]> <这么说,会不会太伤他了?> [宋淳熙二年李清照:这诗,勉强能入眼[点赞]] [秦始皇帝嬴政:传之万世每个开国皇帝的愿望吧] [唐太宗李世民:还好,没那么强求] [唐高祖李渊:…哼哼…] [宋太祖赵匡胤:好!这首诗作得甚好!唉,几百年过去了,终于一统了] [宋淳熙二年岳飞:南北一统,天下太平。竟跨越了几百年。此生定要攻克燕云,将贼子赶出汉人土地!] [明景泰六年于谦:岳将军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定会实现!] [明洪武帝朱元璋:你们全都给朕出来说话!不遵守就算了,竟然还敢把它当厕纸!] 明 洪武二十九年 “朱棣!!!” “你个没良心的,你的子孙都没人听朕的话了?!” “定是你这开的好头!” “朕日日夜夜想着的便是怎么使我大明安稳太平,你呢,还给你爹拆台!” 前面说的文官集团他都不是很生气,因为这不是程来。” 南北分卷,嗯,是朕的啦! 突然开始感慨:“这叫杨士奇的,还是一个好臣子呀!” “锦衣卫去给咱好好查查这杨士奇现在在哪,多大了?” 江夏 杨士奇今年已经30岁了。人生前30年,可以算是落魄潦倒至极,洪武17年参加乡试不幸落第,之后便于各地教学。 虽然生活困苦,但这些对杨士奇的性格塑造很有帮助。 杨士奇见光幕提到他,第一反应便是何德何能,接着心中涌起了激动之情。 … 永乐朝 朱棣幽幽地看了看体型庞大的太子,嫌弃道:“你就上位了十个月就迫不及待想来陪你老子了?” 哼,还胖胖!越说越胖! 朱高炽低眉顺耳的样子,让朱棣看得更恼火。 于是又去盯光幕,光幕上的榆木川之变五个字,让朱棣心中一紧,但凡有某某之变的都不会有好事发生。 高煦,得好好敲打敲打了,为他自己的命也好,为大明也好,还是别抱没有实际的幻想。 …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及后代的南北分卷制用顾炎武的话来讲,皆为“调停之术”。 但此举却大为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基础,让南北各地上下一心。 首先对于北方士人,给了他们更多登科进仕的机会,还加强了,朝廷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大一统。 其次促进了各方的文教事业发展,让科举考试再次兴盛。虽然后世都说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换作当时的那个历史条件,没有上帝视角的他们,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久经战乱的北方,终于迎来了稳定发展,而明代教学也迎来了盛况。 《明史》记载:“ 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崖。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