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打板子武将世袭的弊端(1/1)

好书推荐:

“陈会同!” “周沧!” “邵羽钟!” “臣在!” 三名大臣微微错愕后,瞬间出班了,身体都轻微哆嗦着。 “你三人可知罪?” “臣、臣……知罪!” 这一幕直接将群臣给整的不会了,不知道这三人犯了什么错,引得皇帝亲自问罪。 几名御史、给事中眼中满满的思索之色。 三名大臣犯错,他们身为监察者竟然不知情,简直是失职了。 “看你们三人的表情并不知道所犯何错。” “别的文官反对也就罢了,可你三人,一人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掌管文官考核、 一人是兵部武选司郎中,掌武将选授、升调、袭替诸事, 一人是右佥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提督各道,你们不清楚蒙荫武官对军队的危害吗? 不支持就算了,还举了那么多案例来反驳,朕这么说,你们可明白?” “臣等明白!” “既然明白,那就去朝鲜都司协助毛文龙建立朝鲜都司,满三年考核达标后再回京任职!” “臣等遵旨!” 三人嘴角满是苦涩,地方官和京官根本没法比,混了这么多年了,又被发配了出去,还是去朝鲜那等刚纳入大明的地方。 但也庆幸皇帝并没有深究,否则就不是发配这么简单了。 “兵部、吏部刚刚出声反驳之人,罚俸三个月,以儆效尤!” 群臣心神一凝,瞬间不敢再出声了。 “蒙荫之制就先到这里,咱们继续说说停止增加世袭武将的事情!” “以朕看来,武将世袭的确不合适!” 崇祯说完后,看向吏部尚书房壮丽:“房爱卿,大明官员在任选的有什么制度?” “回陛下,大明官员采取的是回避制度,包含了籍贯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科场回避等!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太祖定下的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籍贯回避,以北平、陕西、山西、河南、四川之官员,出任浙江、江西、湖广、直隶…… 前期是严格执行此制度,但道隆庆五年,内阁首辅高拱考虑到交通不便等等因素,便向朝廷提出建议除正印官(知府、知县)等外,其他属官可以用本地人, 自此之后,属官可以回籍贯任职。 亲属回避则是……” 说到这里,房壮丽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 既然是世袭,那就是说,老子在哪里任职,儿子以后就在哪里任职。 诸如努尔哈赤,他爹是爱新觉罗·塔克世,为建州右卫都指挥王杲部将,万历二年立下大功,晋升建州左卫指挥使。 塔克世被杀后,努尔哈赤就袭封了建州左卫指挥使的职务。 哪怕是第一代指挥使家是太原的,立功后到任苏州卫指挥使,两代之后,那苏州就算是不是籍贯的故乡了,这不就违反了籍贯制度吗? 老子是指挥使,儿子大概率在卫所任职,这不是违反了亲属回避的制度吗? 如果说其子再拜个当地主官为师,这就又违反了师生回避制度? 如此等等,武将世袭与官吏的回避制度相冲突了吗? 群臣这会儿也明白了过来,眼中满是尴尬之色。 若是改了世袭制度,那就应了皇帝的愿。 若是不改,那就得改回避制度。 可回避制度一旦改了,问题就大了,贪腐、庇护、士绅勾结等等就会相应的增加,这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 看着群臣的脸色,崇祯心中冷笑。 这么大的漏洞,到底是群臣故意看不见,还是真的没有发现,或者是皇权默许的,都不好说。 但他更倾向于是群臣与皇权达成的‘默契’,或者说是皇权的妥协与交换。 但甭管是哪一种,为了大明以后健康、长久的发展,这种病态的机制必须要有所改进。 即便是这一次无法彻底废除,那也要打破或者加以严格的限制。 思索到这里,崇祯看向了李邦华:“李爱卿,自朕登基之后,你就负责整顿兵政,你和诸位爱卿讲讲,这三年中整顿兵政中武将的问题吧!” “是,陛下!” 李邦华出班,脸色平淡的扫视着众人,但眼中满是杀意:“诸位大人,截止到现在,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已经完成了卫所的整顿, 共整顿卫所、千户所两百四十三个,处决小旗以上武将六千余人,军士九千余人,逐出小旗以上挂职武将三千余人, 这九千武将中有四千是世袭武将,不谙军事,甭说统兵训练了,连最基本的营操都不懂, 若非陛下仁慈,本官都想将他们直接砍了。” 听着李邦华的陈述,群臣脸色顿时一肃。 文官皆是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老僧入定一般。 有了刚刚的前车之鉴,他们这会儿若是敢开口攻击武将一方,皇帝能砍了他们。 他们也算是彻底的明白了,皇帝就着大捷的大势改革,这是给底层军士、百姓一个向上的机会。 他们若是敢阻止,消息传出去,百姓们能活劈了他们。 以前他们能借着群臣势力和皇权讨价还价,皇权为了保证天下安稳,不得不让步。 可现在皇帝掌控绝对的武力且百姓绝对支持,他们现在只能老实听话,喝点汤,否则能回家养老都算是好的了。 而另一侧的大部分武将们则是眼中怒意上涨。 在北京城中,能上朝的武将基本都是腾骧四卫、禁军、京营、武军都督府的武官们。 这些武官基本都是皇帝登基之后都清洗一遍后,亲手提拔上来的,那是绝对忠于皇帝的。 即便是以前的二十六卫混日子,但也没有李邦华所说的这么离谱。 “朕承认,武将世袭是有优点的,毕竟普通百姓想要深谙兵法,武艺过人,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久经沙场的实战经验,几乎不大可能, 世袭的情况下,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肯定比普通人好一些。 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崇祯眼中似乎有回忆之色,在群臣好奇的眼光中,淡淡问道:“戚继光诸位不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