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铁马冰河入战图(节1)(1/1)

雍熙二年十一月,太宗皇帝颁诏天下,讨伐辽朝,正式开启雍熙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 同月,太宗皇帝御驾离汴京,朝大名府(今邯郸)行去。 这一场在后世看来打的稀里糊涂的仗,直接导致了整个有宋一朝,从原来对辽朝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守。 太宗皇帝总体来说,其文治远远超过武功,但是,他对自己的战争指挥能力有着迷一般的自信。 在此次北伐开始之前,他就已经决定该如何打了。他吸取之前高粱河之战的教训,征发二十万禁军精锐,兵分三路,夹击幽州(今北京),力图一战成功。 其中,东路军为主攻,以曹彬为主帅,走雄州(今河北保定一带)出关,走涿州(今涿州市)直指幽州。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县),到新洲(今河北张家口)与西路军汇合,绕到幽州后方。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监军为王侁,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到新洲与中路军共同绕到幽州。 这一场仗,想要达到目的,有几个前提条件。 其一,是大宋获得的情报是否准确。按照知雄州贺令图所说,辽国国主刚死,少主年幼,只有十二岁,由萧太后摄政,宠幸韩德让,辽人嫉恨他们,这是一个收腹幽云十六州最好的机会。 其二,广备军粮。这一点参知政事李至曾专门上书,幽州城,是辽朝的右臂,若大宋劳师远征,辽人一定会拼死抵抗,那个时候,双方攻防,时日绵长,必须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足够的军粮是必须的。 其三,统一指挥。三路大军,想要经过不同的路线,共击幽州,没有统一指挥,几乎没有可能。当然,按照太宗皇帝的想法,他就是那个指挥。 那么实际情况呢,其一,情报不准确,萧太后乃少有的,能力堪比武则天的女人,强势捏和辽朝,斩杀异己。全权委任耶律休哥,这个耶律休哥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上马为名将,下马为名相。 又委托耶律斜轸指挥分兵抵挡潘美的西路军和田重进的中路军。而萧太后孤儿寡母就敢带军离开京城直接到前线,驻扎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中间,居中策应。这个萧太后心思缜密,还担心宋军从海路进攻,专门派一支偏师守卫海岸。 其二,忽略军粮。按照太宗皇帝的战略,东路军曹彬主攻,但是因为离幽州(北京)最近,所以需要步步为营,缓慢进攻,其目的是为了吸引辽国重兵。而中路军和西路军距离比较远,尤其西路军,要绕远路。 但是东路军曹彬最先打到涿州,这里距离幽州南大门已经不远了。 他们并没有把山西大同方向和河北张家口方向的辽军吸引过来。 反而让耶律休哥化整为零,采用游击战术,骚扰曹彬的后方。 对于耶律休哥来说,这是无奈的办法,援兵没来的时候,正面打,一下子手里的军队就没了,还不如切断曹彬后方的运粮路线。而且萧太后和辽国小皇帝也不在北京,打下来也没多大用。 要不怎么说游击战是以弱胜强的法宝呢,曹彬占领涿州十天就待不住了,因为十万大军的粮草已经不够,这种情况就算打到房山,饿着肚子也打不了。他就选择退后一直到雄州(今河北保定),希望能够消灭骚扰运粮通道上的辽军。 要知道雄州就是东路军的出发地,也就是说,曹彬一路打到了涿州,发现粮食快没了,后方运粮的道路又被截断,居然带着大军又退回来了。 其三,就是太宗皇帝这个总指挥了,从北伐一开始,战前制定的战略就没有被执行。 东路军诱敌的策略一开始就失败了,当得知东路军不按计划行事,太宗皇帝的应对非常缓慢,他派人追上曹彬的时候,是东路军因为缺粮,正从涿州退回雄州的时候,使者直接不让曹彬退回雄州,而是让他退到沂城(今高碑店,涞水一带),这是一个在涿州与雄州之间的地方。 说白了,太宗皇帝认为,东路军如果真退回雄州,那这个战略就完全失败了。为了能够继续北伐,到沂城去等吧,至少还能吸引一部分辽军,然后看中路军和西路军的能否赶到支援。 但是曹彬的部将不干啊,你看人家西路军拿下四个州,中路军也走了一半,拿下了一个州,马上就要搞定新州了。东路军什么也没有拿到,所以大家都给曹彬出主意,什么蛙跳战术,什么斩首战术,什么坚壁清野等等。这些战术经常还自相矛盾。 就在这东路军反复磨蹭的时候,耶律休哥的援军赶到了。 最后,就在涿州南面,一个叫做岐沟关的地方,双方大军展开决战。一战下去,曹彬十万大军惨败。 等到太宗皇帝知道东路军惨败的时候。已经无力挽回,只能派人通知西路军撤回来,同时要把那四州的汉民迁徙到河南附近安置。 曹彬刚一溃败,萧太后已经命人带着十万援军赶往西路军方向,想堵截西路军和中路军。此时潘美,杨业部已经撤军,得到太宗皇帝急令后要迁徙百姓。 耶律斜轸带着援军主力先抵达蔚州(今蔚县),蔚州守军不敢出战,西路军权衡下,潘美部救援蔚州,杨业部迁徙百姓。耶律斜轸获知军情,分兵埋伏。蔚州守军突围出城,被耶律斜轸打崩,仓皇逃至飞狐口,耶律斜轸追至飞狐口,在飞狐口再次击败中路军。 而西路军的潘美部救援的时候被伏,直接溃败。后汇合杨业部收拢军队。 杨业献策给潘美,说现在情况紧急,可以先通知云州(今山西大同)的老百姓先撤离,自己率军佯攻已经被耶律斜轸占领的应州(今山西应县),把辽军主力吸引过去,试想在山西大同到雁门关这一路上,辽军主力分散开的话,老百姓根本逃不掉,只有西路军牵制住辽军主力,老百姓才可以尽快跑。这是死中求活。 但是,西路军三把手,监军王诜不同意,讽刺杨业带领数万精兵,却如此懦弱。光明正大的去接应民众就可以。 没有人支持杨业的策略,杨业没有办法只能死战明志。跟潘美说,他会前去正面迎战辽军,请潘美率本部人马埋伏起来,如果他把辽军引到埋伏地点,请潘美协助他杀敌。 潘美当时同意了杨业的请求。但是潘美和王诜部等了几个时辰,没有看到辽军过来,王诜认为杨业击败了辽军,就想抢功,就带着自己的本部人马离开埋伏点。半途得知杨业战败引辽军到谷口的消息,吓得直接带军跑了。 等到杨业引军到达埋伏点的时候,就连潘美军也不在了。最后被辽军围攻,部下全部战死,自己被抓,绝食三日而死。 所以,当太宗皇帝御驾离开汴京的时候,佘太君就知道,一切都将会重演,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带着金花卫出征。 而且,在这场北伐的前半段,什么也不能做,败局未定的时候,此时出手,杨家就是欺君之罪,破坏北伐大计。妥妥的全家抄斩。 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就去东路军拯救曹彬,让雍熙北伐成功。这是一条死路,绝路。 那就只剩下唯一个办法,去西路军战场接应杨业,保住他们。但是这个风险也很大,路线不熟,通讯不畅,二十几万军队的战场上面,想找到杨业他们两三万人的骑兵,难度很大。战机稍纵即逝。 而且,这个事情还没有办法跟别人商量,佘太君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所以只有用她那少的可怜的经验来计划整个行动。 佘太君的第一手棋,就是先安排人到杨业军中,主要是担心如果战场陷入困境,几个孩儿和杨业死战,再搞一个自杀之类的事情,那功夫都白费了。 而在大战未起的时候要有足够的理由进入军中,武力还要高,否则就是送去累赘了。 想来想去,也就七郎合适。到时候告诉七郎,金花卫的活动范围,提前有了准备,以杨业麾下两三万骑兵的能力,基本就可以解决战场联络的问题。 大战未起时,杨家可以用巡视老头客栈的名义,接近边关,等到局势变化,则可以迅速进入战场。 一直等到太宗皇帝真正出发到了大名府,佘太君才最终确定历史没有因为穿越而有所改变。 朝廷的作战计划也肯定早就确定,这个时候再安排,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