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曹昂犯的错(1/1)
曹昂从未想过参与诸侯讨董的事情。 一方面曹昂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一旦掺和进此事,搞不好关东群雄内部先内斗起来;而另一方面,这时候左右逢源才能两边取利,紧靠朝廷才能取得大义。历史上的刘表、曹操、陶谦在讨董之后,先后派人去朝见天子,就是这个原因。 但现在荀攸来跟曹昂请求参与讨董之事。 曹昂在自己的幕府成了徐州实际统治机构后,又新设了参军署、监军署、记室署三个机构,辅助自己对徐州的管理。 其中参军署负责军谘,监军署负责军纪监察,而记室署则相当于秘书办公室,负责给曹昂草拟文书。 监军署主官为中监军,曹昂为了拉拢徐州人将这个位置给了张昭;而参军署主官为中参军,曹昂则任命了跟着张纮来了徐州的荀攸。 曹昂之前跟荀攸的交集不多,完全没想到他会来投奔自己。曹昂可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王霸之气,能吸引荀攸抛弃黄门侍郎这种职务来投奔自己。 不过曹昂后来倒是想明白了。 狡兔三窟,荀攸就是荀家那不重要的一兔。 荀攸虽然是荀彧的侄子,但其实他这一支反而是长支。不过荀彧祖父荀淑名气大,盖过荀攸这一支。荀攸祖父荀昙、伯祖荀昱的名声、能力不弱于“荀氏八龙”,荀昱更是在八俊中排第二,可惜死于党锢之祸,荀攸父亲荀彝亦早死。所以荀攸虽然凭借祖父的名声恩荫黄门侍郎,但其实也是个家族小透明。 历史上荀攸还准备投靠刘表呢。 荀攸此人,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曹昂着实看重此人,直接授以中参军,相当于他的总参谋长。 荀攸平日话不多,自来徐州,遇事多不发言。若非曹昂知晓荀攸在历史上的能力,都要以为他是个水货了。 董卓杀袁隗,迁都长安的消息传来后,曹昂一边高兴袁隗之死,一边准备对徐州宗贼下手之事,完全不在意朝廷的变化。 而这时荀攸便突然寻来。 荀攸话不多,言简意赅地便建议曹昂,要出兵酸枣,讨伐董卓。 看着底下没多少言语的荀攸,曹昂一时有些不知该说些什么。曹昂无法判断荀攸这个建议,是出于公心,还是私意。 曹昂略一停顿,便言道:“公达来徐州也不短了,须知徐州新安,百废待兴,出兵之事,并非一件易事。” 荀攸与曹昂接触不多,对曹昂亦不是很了解,投奔曹昂也是想就近了解这个帝国战神。这些日子,他一直在观察这个新主公。 他知道曹昂不会因他一句话便改编主意,而曹昂说“出兵不易”,就是一句推脱。 于是荀攸便言道:“将军可知天下人如何看董卓?尤其是废立天子,火烧洛阳之后的董卓?” 曹昂没有回答,而是不按套路出牌道:“公达怎么看?” 曹昂跳跃的思维让荀攸也有些愣神。不过对于荀攸来说,今日能否说动曹昂,意味着他今后能否站稳脚跟,于是他也不藏拙,便答道:“董卓播厥凶虐,焚灭京都,劫迁大驾,其为凶国害民之人也。” 曹昂点点头。 曹昂对董卓并没有太多的厌恶,但不得不承认现在的董卓,没什么好名声。 “董卓之举,着实不妥。” 荀攸又问道:“那将军以为关东联军讨董之事,是否为义行?” 这话曹昂不好接。 “是!” 荀攸见状,便又言道:“既然将军觉得董卓是不义的,而联军讨董是义的,那为何将军舍义而就不义?” 荀攸这话,直让曹昂无言以对。 “董卓以藩臣入主朝廷,僭越为相,本就惹人厌之,之后又杀后,废帝,弑君,再到现在迁都,焚京,关东义士,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整个关东,哪怕是老儿、妇孺,亦咒骂董卓。 这个时候,天下君子正期待有人能诛灭董卓,拨乱反正。于是关东联军起兵讨董,人人争相传颂,箪食壶浆以支持。 将军身为国之宰执,本该在此时站出来统领万千义士,扶危济困,力挽狂澜,可到现在将军却对于董卓的逆行始终不发一言,听之任之,只恐关东的正人君子,将大失所望矣。” 荀攸说完,长揖及地,深深一拜。 而曹昂听得荀攸的话,亦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大振。 荀攸的意思很明确,董卓名气坏了,大家都骂他,你这个大人物不骂,是不是跟他一伙的。 不得不说,曹昂光想着左右逢源了,还真没想到这一茬。 这事关一个站队问题。 你不旗帜鲜明地站到关东世家这一边,凭什么让人家支持你。在这一点上,曹操做的就很好。一个荥阳兵败,虽死而向西,立刻便将他孤忠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曹昂现在的身份,虽然不必如此直白地站队。但你在这么大的事情上不发表点意见,总显得有些意味深长。 尤其是曹昂这种靠名声吃饭的,你一个宰辅,一个圣人,面对董卓如此倒行逆施的行为,不该说点什么吗? 再不说话,便要影响到曹昂的名声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曹昂光想着坐山观虎斗,可以曹昂现在的身份,已经很难独善其身。若是不发声,便很可能逐渐让人忽视,失去话语权。 典型的代表就是刘虞和刘焉,二人本是皇室领导者,有着一呼百应的影响力,却苟全边疆,对此事不发表意见,最终成了政治斗争的透明人物,查无此人。 而与之相反的是曹操和孙坚二人,本来名气不算大,却最是积极,此事之后,名震天下,人人称颂,直接一跃从棋子而成棋盘的执棋者。 现在的舆论圈,大家聊得都是袁绍、袁术、曹操、董卓,你再不发表些意见,大家都要忘了你了。 要不为何后世的明星,宁愿黑红也要保住一个红字。 想到这,曹昂终于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 左右逢源没错,但要因势利导,通俗一点便是“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于是曹昂也直起身子,对着荀攸深深一拜。 “今日若非公达,我几乎犯下大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