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菲奖修改规则(1/2)

好书推荐:

“时代在变化,数学奖也要与时俱进。相信很多同行提前听到风声了,我在这里抛出准确消息。”</p>

“1966年,菲奖其实变革过一次了,当时考虑到数学分支的增多,国际数学家大会决定,把每届奖章数由两枚增加到四枚,也就是最多一次能有四个人拿菲奖。”</p>

“今年我们要再变革一次,这次不改奖章数,改时间!”</p>

“总共要改两个时间!”德维特竖起两根手指。</p>

“颁奖时间要改,前沿数学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周期也在延长,因此我们决定将四年一届改为五年一届!”</p>

“这一变化从今年开始,今年要颁发一届,下一届等五年后。”</p>

德维特话音刚落,场上一片哗然。</p>

众多数学家情绪顿时糟糕起来,这意味着拿奖难度又变大了,每个人职业生涯里的拿奖机会也减少了。</p>

尤其个别中年数学家,发现规则一变,正好把自己最后一次领奖机会给卡没了,脸色震惊。</p>

“我看到很多人激动起来了,觉得这么一改,丢失了得奖机会。”德维特微笑,“稍安勿躁,改的就该颁给韦伊,波尔自己也很清楚,但波尔有私心,他想让施瓦茨拿奖。”</p>

“为了确保施瓦茨拿奖,波尔开始运作,他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莫尔斯结盟,恰好莫尔斯想帮他的挪威同事阿特勒·塞尔伯格捞好处,于是俩人利益一致,开始在信件里说服其他委员会成员。”</p>

“波尔提出,菲奖年龄卡在42岁是个说得通的上限,没做过多解释。”</p>

“其实为什么定42岁?因为当时韦伊马上要43岁了,只要能用年龄把韦伊给卡掉,那么波尔喜欢的施瓦茨就能轻松拿奖!”</p>

“也有一些正直的评委,认为不给韦伊颁奖太荒谬,毕竟韦伊的学术成就摆在那里。但波尔大权在握,直接终止了讨论,最后成功卡掉韦伊,让施瓦茨在1950拿到了菲奖。”</p>

“同时,和波尔结盟的莫尔斯,也成功为自己的挪威同事阿特勒·塞尔伯格捞到了1950年的菲尔兹奖。这一对运作奖项的小联盟大获全胜!”</p>

“到了1958年,这种龌龊的事情再次重演,苏黎世联邦理工的海因茨·霍普夫担任委员会的领头人,把大名鼎鼎的纳什给挤掉了,很多年后纳什公开问自己为什么没拿奖?菲奖委员会给的答复是,他们认为纳什够有名了,所以颁给了不那么有名的另外两位候选人。”</p>

“直到1966年,菲奖混乱的评选标准才终于被严格规定下来,乔治·德拉姆把标准定在40岁,此后一直沿用到现在。”</p>

德维特顿了顿,抬头扫视全场,继续往下说:</p>

“讲完菲奖评定的历程,大家可以听出来,早期充满各种派系斗争,很多评委拿着权力,肆无忌惮地去选自己想选的人,在具体实施的很多方面,完全背离了菲尔兹先生的本意。”</p>

“看似光鲜亮丽的数学界顶级奖项,是在这种跌跌撞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40岁年龄标准,这一标准本身就是可疑和不合理的,更是远远落后于时代变化。”</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