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八章、全民朗读时代(求订阅)(2/2)
洛一明的声音带着焦虑,带着因为张海迪身体的残疾,读书变得困难的呐喊。
他是高亢的,却无奈要陷入低沉。
陷入悲恸。
“我有时沉浸在诗篇里,只觉得耳边回响的,已经不是维贾抑扬顿挫的朗诵,而是来自遥远的,又仿佛是近在眼前的鸟的鸣唱。”
“它紧紧地环绕着我,使我的心灵与这壮丽和激越融为一体……”
“维贾的朗诵在我耳边渐渐低落下去了,回到现实中,面对眼前严峻的生活,我把自己更深地沉入到书的世界里。”
“让思绪回到那些过去的年代,和那些在黑暗和死亡之中寻求光明和生存的人们在一起。”
“在一起。”
洛一明重重的念着这三个字。
这个时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全部被洛一明的朗读代入了,那个时代,距离一些年轻人很遥远。
他们无法想象到,有书籍会被烧掉。
他们无法想到,一些人想要读书而不得。
对比自己,有着书籍摆在身边,摆在宽阔的阅览室,图书馆,等待着自己去读。
他们却从没生发过这样的一点想法。
是该好好读几本书了!
这是年轻人心里的声音。
更多的,有过那个时代经历的中年和老年人,他们更想起了,那些曾经想读而不得,后来忘却去读的书籍和诗篇。
“明天我要去图书馆转一圈。”在河省形台的一个老爷子跟他的老伴说。
“儿子,明天帮我去买一本书回来,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广栋的一个退伍老军人对他的儿子说。
如果不是朗读者,儿子不解父亲为何会提起这本书,可同样看过了朗读者,听到了洛一明的朗读。
他知道,老爷子是想起了他的那个年代,想起了这本书。
战争远去,但和平却仍需要维护。
这样一本书,会给人思考,会让人懂得和平来之不易。
如果说有一千字了吧?
洛一明熟练的背诵了下来,不,洛一明是走进了这个人物,用她的口吻把故事分享了出来。
这才是真正的文章和人,相融后的朗读。
精彩!
完美!
张舟是西江西山中学的校长,他正好在看这一期洛一明的朗读者,听了洛一明的朗读之后,他觉得学校里边各年级应该开展这样的朗读活动。
许婉清是浙省行州市的教育局副局长,她对于央视的节目都会关注,前段时间央视宣扬的朗读者节目,她今天恰好看了。
在洛一明的朗读之后,她深深的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她没有很好的推动民众的阅读。
她决定约谈几所中学和大学的领导,把学校的朗读绘声绘色地办起来,逐步扩大到民间,复苏文化。
《朗读者》火了,在当期节目结束后,央视很快统计到了第二期朗读者的收视率。
收视率35。
在同时段的节目中,朗读者收视率将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压在下边,稳稳地占据第一的收视宝座。
而其他卫视这会的综艺,根本是望尘莫及。
朗读者再一次的成功了!
他更加有着洛一明的标签。
这是综艺节目,没错,但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与其他娱乐节目不同,它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不光是年轻人会思考,身边的父母乃至爷爷奶奶,都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文化综艺节目,一直以来都是不被看好的啊。
央视在这条路上,尝试了很多节目,屡屡以失败告终。
但朗读者成功了。
《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
一个晚上的好评发酵,新华时报在第二天头版评论了朗读者:一个节目若内核浮泛,即使当下再红火也很快会被厌倦与遗弃。
而一个节目,它若以传承文化,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为使命,它必定可以长存。
中华文学点评:《朗读者》是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
而洛一明和董青的朗读分享,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
陆川昨晚上也看了朗读者,下一期的朗读者嘉宾就是他了,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一期节目会不会这么炸裂。
今天,是他向华艺影视公司递交辞呈的日子,他终于还是做了决定,从华艺影视出来。他下一个目标,便是筹备自己的影视公司。
说创办自己的影视公司,陆川知道这步棋很难走,他也缺少很多资源,包括资金。
但和华艺影视的矛盾越发突出,只能选择华艺签约的艺人拍戏,电影的质量不能保障,让陆川最终毅然决定,和华艺分道扬镳。
也许是看了朗读者这一期,陆川对洛一明越发喜欢,他猛地冒起一个主意:如果自己支不起来这个大摊子,是不是可以和洛一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