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启王的德治之路:从失败到胜利的大逆转(2/2)
在四年庚寅的这一年,建立了五座庙宇,隆重地祭祀黄帝,并在郊外祭祀鲧。接着,进行了一次占卜,结果为吉兆。启王命令秩宗之官、益的长子:“在昆吾之溪进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祭祀九个鼎器。”于是将九鼎迁至阳翟,阳翟就是现今的禹州钧台,位于四方的中心。启王为了让四方的诸侯来朝拜会,于是就在那里定都了。启王到荆山采集玉石,又一次看到了凤凰,于是就在凤凰停留的地方建起了凤凰之台,至今仍然存在。于是启王前往箕山的阳面,为了祭祀伯益。启王封禅泰室山、少室山,中原地区千百个国家的诸侯都来向他述职。启王东巡封泰山,观察天下的民风,收集民间的歌谣。享受青、兖二州的牧民之利,朝见东方的诸侯,施行赏罚。事情完成后,启王便南巡徐、杨两地,渡过湘水,驻扎在苍梧山,在山的南面祭祀帝舜,在山的北面祭祀商均。在苍梧山之中,有一座叫做“不庭”的山,山中有一个四周环绕的深潭,潭的北边叫做“少和之渊”,南边叫做“从渊”,这里是帝舜沐浴的地方。
话说两头。当时在巴村里有两个人因为小事而争执不休,当他们听说启王来到这里后,就聚集在一起请求君王来解决他们的争端。君王命令士师孟涂前去听取他们的争端,孟涂内心犯了难,他不知道这两个人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最后,他看到其中一人身上有血迹,于是就抓住了那个有血迹的人。巴村的人们感到惊讶并且佩服孟涂,于是启王封孟涂在丹阳的丹山上,成为司神,受到了人们的崇敬。
启王到达了大荒的西南方,听闻天际之上传来庄严宏伟的音乐声。有一位天神下凡,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启王,启王于是登上了三嫔山。天人在天穆之野创作了九《辨》九《歌》。王便演奏音乐,歌唱九《辨》和九《歌》,并以此创作了九《招》,与舜的《韶》乐相通。启王于是返回岷山,越过荆山,在辽阔的大乐之野祭祀大华神。骑着九代马,乘着三层两龙云盖,左手拿着羽幢,右手拿着玉环,佩戴玉璜,位于太运山北。
这时候,祷机之子武观,趁着国王南巡狩猎的机会,在西部地区发起了叛乱。启王发现了武观的叛乱行为,命令共工桓去抓住他。武观和共工桓打了半天,共工桓卖弄了一下枪法,然后就假装败退了。武观追赶了上来,但被共工桓回身擒获了。武观被抓到后,被带到启王面前,启王命令将他放逐到西河。武观心怀不满,并煽动西河的百姓一起叛变。启王命令卿士彭伯寿率领军队去讨伐,武观则率领西河的百姓与彭伯寿在西河以北交战。彭伯寿力大无比,武观非常惊骇,于是拨转马头逃跑。彭伯寿追上去将他擒住,最终使得武观投降归顺。
启回到了阳翟,召集了北方的诸侯。随后,他封禅了恒山,玄王建立了牝门,宣布取得了成功。这个时候,天地没有出现偏差,气候没有发生变化。雨水适时,无论水旱,五谷都茂盛生长,人们的生活逐渐繁荣。政务没有苛刻之处,诉讼案件也容易处理。因此,君王在上位安心,臣子在朝中和睦,百姓在原野上嬉戏。真是一个太平天下的景象,如同虞夏初际的太平盛世。这种局面得益于启王时刻敬谨、清心寡欲、不好淫酗的品质。因此,天下安宁和谐。如果世界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那么不需要向往唐虞之治,但这种理想状态又怎能实现呢?后人钟伯敬赞美道:“黄帝、唐尧、虞舜、夏禹,他们的内心都是一致的。尊敬地继承他们的精神,这就是秉持中道。这种中道体现在天的极致,也体现在人的心中。帝尧以中道来治理天下,君王们则以协调天地之德来治国。启王和猗与两位贤人,是象贤之首。继位者的身体力行,很难说不会再次达到象贤的境界。因此,象贤比举贤更难。寻找贤人存在于众人之中,需要两面兼顾才能完美。上天怜念大禹,特别赐予他长寿的福祉。他的父亲虽然冤屈劳苦,但他的功绩将由儿子来弥补。大禹虽然历尽艰辛,却为后人带来了快乐。这种中道的精神,历经千古仍然存在。”
启王在丁亥年登基,庚寅年开始巡视天下各地。经过四年的时间,到了甲午年,才归国报告成就。就在之庶支会孙放穷,这些人与武观一样擅长谗言邪说,围在太康的身边。可以说,太康是自作自受,只有人开导他放纵享乐的错误行径,再无其他人劝谏他改正。突然间,太康想起了当年仪狄献上的美酒,我禹王喝了觉得味道很好,后来却将仪狄解职了。但我禹王并不会享受饮酒之乐。于是太康又召回了仪狄的儿子迷阳来献酒。还命令稔林在国中挑选美女,增加了很多妃嫔,总共有五十多个人。再命令会孙放穷去寻找天下的优秀狗犬,并且饲养了善于抓鸟的鹰和鹞。甚至苛刻地对待百姓,增加配置马匹、装饰兵器皮革、准备旌旗和礼乐仪仗。太康对侍臣说道:“我现在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可以快乐地喝酒了。”共工桓说道:“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什么事,正好可以快乐一番。”太康便与共工桓等人在别宫下畅饮,很少有机会见再到他的面容。
当时是戊戌年的元月元日,太康设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命令迷阳负责宴会,说道:“你的想法比仪狄的手艺更好,所以这酒菜才如此美味。如果我禹王还在世,吃了你做的酒菜,也会非常喜欢的。”于是太康就和共工桓、苍连、武观、稔林、放穷等人互相敬酒。他们不再顾及君臣之礼,也不在乎饮酒的规矩,只是痛快地喝个不停。共工桓等人喝得耳朵通红,脸红脖子粗,个个都贪杯豪饮,只是一味地称赞太康英明神武,有道之君。只有若木坐在一旁,默默不语。武观讽刺若木说:“如今我们的国王如此神圣英明,与群臣欢聚一堂,彼此相处融洽,你却独自默不作声,不赞扬称道,这是什么道理?”若木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听说先王治世,设置鼗锋,命令官吏向民众传递教令,让庶民有议论的自由,从没听说过圣人希望别人称赞自己啊。照你说的话,那岂不成了君王无道了吗?”武观愤怒地说:“那么,你认为我们的大王是无道的吗?”如果若木没有什么话可说,于是便带领他离开,不再和大家一起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