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话 人人都有一个穿越梦(1/2)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感谢我们生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活在当下,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依旧需要房子、车子、票子而奔波劳碌,每天从一个方盒子里出发,或挤在汗腥味与劣质香水味混杂的公共交通里,或堵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然后进入到另外一个方盒子里,开始一天的奋斗,或伏案,或面对屏幕,或面对流水线,或面对陌生人……
但是相比我们数十年前或数百年前的祖先们,我们已经幸运了许多。我说的不是那些“贵族”、“土豪”等一切的社会顶尖的“精英人士”,而是说社会中大多数的普罗大众——
从穿衣,你几乎已经在马路上看不到打补丁的衣服,更别提像是七八十年代那样,还有一家五口人穿一条裤子的情况。现在的我们,几乎每一个季节都会有穿腻了的衣服需要处理,老一辈节俭一点的还会在家里装修时强调“收纳”,而年轻一辈更多的会考虑“断舍离”,于是小区中多出了许多的旧衣服回收箱。然后他们是捐献给了贫困山区,还是处理过后低价卖给了非洲彼岸的黑兄弟,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考虑的问题了。
从吃饭,我们早已告别的要“吃饱”的初级阶段,连大街上乞讨的同胞们也都对吃的不感兴趣,而上升到“给十块钱打车回家”这样的戏码,亦或者更多的,转战网络,少穿点,多露点,或者喊几声“老铁”,让你乖乖打钱。“食不厌精”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晚上吃什么”、“某某地方某某小吃特别好吃”、“咱聚一下边吃边聊”已经是多数人的口头禅,二零一二年一档专门讲中国各地美食的节目引爆全网,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中国人对“吃”的极致追求。
从住房,虽然如今的房地产引人痛骂,天价的房价让无数中国的年轻人为之却步,多少对有情人因为房子而难成眷属,多少父子亲朋因为房子反目成仇,多少上班族为房贷而不敢对老板说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如果你不是一定要从小乡村跻身大城市,如果你不是一定要去争一个所谓的“学区房”,至少人人是有房住的,甚至每年国家还有一定名额的“危房补贴”,用于改善农村住房问题。而且,住的很舒服,至少你现在农村都很少看到土坯房或茅草屋了吧?空调、暖气、地暖等几乎成为家庭必须品了吧?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个时代,做到了。
从出行,中国虽然不像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但是这些年中国行驶在马路上的汽车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从城市规划和马路的修建速度赶不上汽车激增而导致的“堵车”、“限号”,便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而中国的地铁、高铁等,更是首屈一指。我们的出行简直太方便了,古代偏远地区上京赶考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而现在,北京到上海,高铁四小时,飞机两小时,这在古代甚至几十年前,都是不敢想的。
我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不是在进行忆苦思甜,而是想要引出我接下来的话题,那就是我为什么萌生了写这部小说的想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